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等位基因和交叉互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等位基因始终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
B.交叉互换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含等位基因的片段
C.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两个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均不同
2、['交叉互换', '精子和卵子形成的比较']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此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B.此细胞含有其母细胞一半的细胞质
C.此细胞可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D.此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形成
3、['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来自父方的染色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N}}$$与$${{n}}$$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M}}$$与$${{m}}$$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M}}$$与$${{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4、['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4}}$$条
B.该细胞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C.若$${{3}}$$为$${{X}}$$染色体,则$${{4}}$$可能是$${{Y}}$$染色体
D.若$${{1}}$$上有一基因$${{A}{,}{3}}$$上有一基因$${{a}{,}}$$可能在减Ⅰ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5、['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数目及基因型分析']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svg异常
D
A.该现象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B}}$$($${{b}}$$)与$${{D}}$$($${{d}}$$)间发生了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该细胞最终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6、['交叉互换', '萨顿的假说',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数目及基因型分析']正确率40.0%以下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B.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经减数分裂形成$${{4}}$$种精子
D.正常情况下,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
7、['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甲、乙细胞分别处于中期Ⅱ、末期Ⅱ
B.由图可以看出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C.甲细胞若继续分裂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D.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且图乙是卵细胞,则图甲是次级卵母细胞
8、['交叉互换']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若是减数分裂交换,则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若是减数分裂交换,则该细胞产生4种基因型的成熟生殖细胞
C.若是有丝分裂交换,则该细胞产生4种基因型的子代体细胞
D.经龙胆紫溶液染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图示动态变化
9、['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数目及基因型分析']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图中变异不会改变细胞中基因的种类,数目
B.图中变异会改变$${{D}{N}{A}}$$中碱基对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C.该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将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基因可能突变为$${{a}{、}{B}}$$或$${{b}}$$基因
10、['交叉互换']正确率60.0%会导致新配子类型产生的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 ( )
B
A.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C.非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1. 选项C正确。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选项A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但并非始终存在;选项B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选项D错误,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序列不同,但脱氧核苷酸的种类相同。
2. 选项A正确。图中染色体的部分片段交换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选项B错误,细胞质分配不均,次级卵母细胞会保留大部分细胞质;选项C错误,若为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形成两种基因型子细胞,但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通常只形成一种;选项D错误,染色单体在S期形成,而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 选项D正确。$${{M}}$$与$${{m}}$$若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其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选项A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选项B未明确$${{N}}$$与$${{n}}$$的位置关系,无法确定;选项C错误,若$${{M}}$$与$${{m}}$$位于姐妹染色单体,则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4. 选项D正确。$${{1}}$$与$${{3}}$$为同源染色体,若出现等位基因差异,可能是减Ⅰ前期交叉互换导致。选项A错误,体细胞染色体数应为$${{4n}}$$(图示为减数分裂);选项B错误,极体无$${{Y}}$$染色体;选项C错误,$${{3}}$$为$${{X}}$$时,$${{4}}$$应为常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无$${{Y}}$$)。
5. 选项D正确。交叉互换可产生四种配子。选项A错误,图示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尚未形成次级精母细胞;选项B错误,$${{B}}$$与$${{D}}$$位于同一染色体,重组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选项C错误,$${{A}}$$/$${{a}}$$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6. 选项D正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一致是遗传学基本规律。选项A错误,等位基因分离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选项B错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属染色体结构变异;选项C错误,一个精原细胞通常产生2种精子(不考虑交叉互换)。
7. 选项C正确。甲细胞含等位基因,继续分裂可能发生分离。选项A错误,乙细胞应为末期Ⅰ(含同源染色体);选项B错误,图示为染色体变异,非基因重组;选项D错误,若乙为卵细胞,甲应为第一极体。
8. 选项B正确。减数分裂交换可产生4种配子。选项A错误,图示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选项C错误,有丝分裂交换仅产生2种体细胞;选项D错误,龙胆紫染色无法观察动态过程。
9. 选项A正确。图示易位不改变基因种类和数目。选项B错误,碱基种类不变;选项C错误,可能产生两种卵细胞(考虑同源染色体分离);选项D错误,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位置($${{A}}$$不会突变为$${{B}}$$)。
10. 选项B正确。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是产生新配子类型的主要机制,其他选项均不符合生物学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