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80.0%svg异常
A.$${{A}}$$、$${{K}}$$之间的电场强度为$$\frac{U} {d}$$
B.由$${{K}}$$到$${{A}}$$电子的电势能减小了$${{e}{U}}$$
C.电子到达$${{A}}$$极板时的动能大于$${{e}{U}}$$
D.由$${{K}}$$沿直线到$${{A}}$$电势逐渐减小
2、['等势面',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电势']正确率80.0%svg异常
A.$${{B}}$$点的场强比$${{A}}$$点的大
B.$${{A}}$$点的电势比$${{C}}$$点的高
C.将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不做功
D.负电荷在$${{C}}$$点的电势能小于零
3、['等势面',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电势', '能量守恒定律']正确率80.0%svg异常
A.该电场是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
B.根据轨迹可以判断该粒子沿$$A \to B \to C$$运动
C.该粒子动能为$${{7}{.}{5}{J}}$$时,电势能为$${{−}{{1}{.}{5}}{J}}$$
D.在$${{A}}$$、$${{B}}$$、$${{C}}$$三点中,该粒子在$${{C}}$$点的电势能最小
4、['等势面',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电场线', '电势']正确率80.0%svg异常
A.粒子一定从$${{P}}$$点运动到$${{Q}}$$点
B.粒子在$${{Q}}$$点的加速度大
C.电场中$${{Q}}$$点所在位置的电势高
D.粒子在$${{Q}}$$点的动能大
5、['电势', '电场线的概念及特点']正确率0.0%svg异常
A.该电场可能是正点电荷产生的
B.$${{B}}$$点的电势一定高于$${{C}}$$点的电势
C.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在$${{D}}$$点的加速度
D.将该粒子在$${{C}}$$点由静止释放,它可能一直沿电场线运动
6、['等势面',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电势']正确率40.0%svg异常
A.带电质点一定是从$${{Q}}$$点向$${{P}}$$点运动
B.三个等势面中,等势面$${{c}}$$的电势最高
C.带电质点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比通过$${{Q}}$$点时小
D.带电质点通过$${{P}}$$点时的动能比通过$${{Q}}$$点时的动能小
7、['矢量与标量',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电势', '电场强度的表达式和单位']正确率80.0%下列物理量中,与检验电荷有关且是矢量的是$${{(}{)}}$$
A.电场强度
B.电势能
C.电势
D.电场力
8、['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电势']正确率40.0%svg异常
A.若将电容器充上更多的电再断开,$${{θ}}$$变大,$${{C}}$$变大
B.若将正极板也接地,电容器放电,$${{θ}}$$变小,$${{C}}$$变小
C.若正极板向右移动,$${{θ}}$$变大,$${{φ}}$$不变
D.若正极板向右移动,$${{θ}}$$变大,$${{φ}}$$变大
9、['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电势',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电场线的概念及特点']正确率80.0%svg异常
A
A.$${{B}}$$、$${{D}}$$两处电势相等
B.$${{A}}$$、$${{C}}$$两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同一个试探电荷放在$${{A}}$$、$${{C}}$$两处时电势能相等
D.把一个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从$${{A}}$$点沿直线移动到$${{B}}$$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再做负功
10、['电势',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电场强度的叠加']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varphi_{P}^{\prime}=\frac{2} {3} \varphi_{P}$$
B.$$\varphi_{P}^{\prime}=\frac{1} {3} \varphi_{P}$$
C.$$\varphi_{Q}^{\prime}=\varphi_{Q}+\frac{1} {3} \varphi_{P}$$
D.$$\varphi_{Q}^{\prime}=\frac{1} {2} \varphi_{Q}+\frac{1} {6} \varphi_{P}$$
1. 解析:
A. 电场强度公式为 $$E = \frac{U}{d}$$,但方向未说明,因此表述不完整。
B. 电子从 $$K$$ 到 $$A$$ 电势能变化为 $$-eU$$,题目说“减小”是正确的。
C. 电子初动能可能不为零,因此到达 $$A$$ 极板时的动能可能大于 $$eU$$。
D. 沿直线电势变化取决于电场方向,题目未明确电场方向,无法确定。
2. 解析:
A. 电场线密集处场强大,$$B$$ 点比 $$A$$ 点密集,场强更大。
B.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A$$ 点电势高于 $$C$$ 点。
C. $$A$$ 和 $$B$$ 在同一等势面上,电势差为零,电场力不做功。
D. 若 $$C$$ 点电势为负,负电荷在 $$C$$ 点的电势能为正,题目说“小于零”不一定正确。
3. 解析:
A. 轨迹显示粒子受变力作用,电场不一定是匀强电场。
B. 无法仅从轨迹判断运动方向,粒子可能从 $$C$$ 向 $$A$$ 运动。
C. 总能量守恒,若动能为 $$7.5\,J$$,电势能为 $$-1.5\,J$$ 是可能的。
D. 粒子在 $$C$$ 点速度最小,电势能最大,题目说“最小”错误。
4. 解析:
A. 粒子可能从 $$Q$$ 点运动到 $$P$$ 点,方向无法确定。
B. $$Q$$ 点电场线密集,场强大,加速度更大。
C.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Q$$ 点电势更高。
D. 若粒子从 $$P$$ 到 $$Q$$,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增大,$$Q$$ 点动能更大。
5. 解析:
A. 电场线分布可能由正点电荷产生,但不确定。
B.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B$$ 点电势高于 $$C$$ 点。
C. $$A$$ 点电场线密集,场强大,加速度更大。
D. 粒子在 $$C$$ 点释放后不会沿曲线运动,除非初速度匹配。
6. 解析:
A. 质点可能从 $$P$$ 向 $$Q$$ 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B.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等势面 $$c$$ 电势最高。
C. $$P$$ 点电场线稀疏,场强小,加速度更小。
D. 若质点从 $$Q$$ 到 $$P$$,动能减小,$$P$$ 点动能更小。
7. 解析:
电场力 $$F = qE$$ 与检验电荷 $$q$$ 有关且为矢量;电势能 $$E_p = q\varphi$$ 与 $$q$$ 有关但为标量;电场强度 $$E$$ 和电势 $$\varphi$$ 与 $$q$$ 无关。故选 D。
8. 解析:
A. 充电更多后 $$Q$$ 增大,电压 $$U$$ 增大,场强 $$E$$ 增大,偏角 $$\theta$$ 变大,电容 $$C$$ 不变。
B. 正极板接地后电荷中和,$$\theta$$ 变小,$$C$$ 不变。
C. 正极板右移,$$d$$ 减小,$$C$$ 增大,$$U$$ 减小,场强 $$E$$ 可能不变,$$\theta$$ 不变。
D. 选项矛盾,$$\theta$$ 和 $$\phi$$ 变化需具体计算。
9. 解析:
A. $$B$$ 和 $$D$$ 对称,电势相等。
B. $$A$$ 和 $$C$$ 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A$$ 和 $$C$$ 电势相等,同一电荷电势能相等。
D. 正电荷从 $$A$$ 到 $$B$$,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10. 解析:
设 $$P$$ 点原电势为 $$\varphi_P$$,$$Q$$ 点原电势为 $$\varphi_Q$$。插入接地导体板后,$$P$$ 点电势变为 $$\varphi_P' = \frac{2}{3}\varphi_P$$,$$Q$$ 点电势变为 $$\varphi_Q' = \varphi_Q + \frac{1}{3}\varphi_P$$。故选 A 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