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80.0%svg异常
A
A.辐射$${{H}{α}}$$后,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动能变大,电势能变小
B.“羲和号”的运行速率在$$7. 9 k m / s$$到$$1 1. 2 k m / s$$之间
C.“羲和号”的运行周期比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大
D.要能全天候观测到太阳,“羲和号”绕行轨道应在赤道平面内
2、['相对论时空观及牛顿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临界角', '能级及能级跃迁', '半衰期的概念']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是不相同的
B.氢原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向外辐射光子,核外电子动能增加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的,与原子核内部本身因素无关
D.红光$${、}$$蓝光分别由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小
3、['能级及能级跃迁', 'α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在是()
B
A.火星比木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长
B.一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衰变释放的$${{α}}$$粒子和$${{β}}$$粒子,前者穿透本领和电离能力都比后者强
D.波尔的氢原子模型完全摒弃了经典电磁理论
4、['能级及能级跃迁']正确率60.0%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氢原子的能量增加
B.氢原子的能量减少
C.氢原子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氢原子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5、['能级及能级跃迁']正确率40.0%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_{1}{“}}$$激发态能量$$E_{n}=\frac{E_{1}} {n^{2}}$$,其中$$n=2, \; 3 \ldots$$.用$${{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的光子的波长为$${{(}{)}}$$
A
A.$$- \frac{4 h c} {3 E_{1}}$$
B.$$- \frac{2 h c} {E_{1}}$$
C.$$- \frac{4 h c} {E_{1}}$$
D.$$- \frac{9 h c} {E_{1}}$$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B.普朗克通过对光电效应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光子说
C.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半径越大,其能量越低
D.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结合能不一定越大,但是原子核越稳定
7、['裂变反应', '核裂变的发现--链式反应', '能级及能级跃迁',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赴因为这束光的光照强度太弱
B.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大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小的轨道,电子的动能增大,但原子的能量减小
C.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
D.铀核裂变产物多样,其中一种核反应方程为$$2 3 5_{9 2} U+_{0}^{1} n \to_{5 6}^{1 4 1} B a+_{3 6}^{9 2} K r+2_{0}^{1} n$$
8、['裂变反应', '能级及能级跃迁',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 '核反应']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某些原子核能够放射出$${{β}}$$粒子,说明原子核内有$${{β}}$$粒子
B.核泄漏事故污染物$$\mathrm{^{1 3 7} \, C s}$$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其核反应方程式为$$\^{1 3 7} \mathrm{C s} \to\stackrel{1 3 7} {5 6} \mathrm{\ B a}+\mathrm{X}$$,可以判断$${{X}}$$为电子
C.某种色光照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若增大光照强度,则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减少
D.若氢原子从$${{n}{=}{6}}$$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不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氢原子从$${{n}{=}{6}}$$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能可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9、['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轨道量子化和频率条件',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能级及能级跃迁',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光子说及光子能量表达式']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原子核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B.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C.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吸收光子,其核外电子从离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远的轨道,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电势能增加,原子的总能量增加
D.一个氢原子处在$${{n}{=}{4}}$$的能级,当它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发出$${{3}}$$种频率的光子
10、['能级及能级跃迁']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它们在跃迁回基态的过程中最多可以辐射$${{2}{4}}$$种不同波长的光子
B.从基态激发到$${{n}{=}{6}}$$的能级每个离子要吸收$$5 4. 4 e V$$的能量
C.离子从$${{n}{=}{6}}$$的能级跃迁到$${{n}{=}{5}}$$的能级过程中放出的光子的波长最长
D.跃迁回基态时辐射的光子中能量最高的是$$4 0. 8 e V$$
1. 解析:
A.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如 $$H_α$$ 线对应 $$n=3→n=2$$),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总能量降低。正确。
B. “羲和号”是太阳同步卫星,轨道高度低于地球同步卫星,速率大于 $$7.9\,km/s$$(第一宇宙速度),但小于 $$11.2\,km/s$$(第二宇宙速度)。正确。
C. 地球同步卫星周期为24小时,“羲和号”轨道更低,周期更小。错误。
D.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倾角非零,无法在赤道平面全天候观测太阳。错误。
2. 解析:
A. 光速不变原理指出真空光速在所有惯性系中相同。错误。
B. 氢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电子轨道半径减小,库仑力做正功,动能增加。正确。
C. 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结构决定,与物理、化学状态无关。错误。
D. 红光频率低于蓝光,折射率更小,全反射临界角更大。错误。
3. 解析:
A. 火星轨道半径小于木星,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其周期更短。错误。
B. 单个氢原子从 $$n=4$$ 跃迁最多只能发出 $$3$$ 种光子(如 $$4→3→2→1$$)。正确。
C. $$α$$ 粒子电离能力强但穿透本领弱于 $$β$$ 粒子。错误。
D. 玻尔模型保留了轨道概念,未完全摒弃经典理论。错误。
4. 解析:
核外电子跃迁到更近轨道时,总能量减少($$B$$ 正确),需释放光子($$D$$ 正确)。动能增加但题目未问,故 $$A、C$$ 错误。
5. 解析:
基态($$n=1$$)到 $$n=2$$ 的能级差为 $$ΔE = E_2 - E_1 = \frac{E_1}{4} - E_1 = -\frac{3E_1}{4}$$。光子波长 $$λ = \frac{hc}{|ΔE|} = -\frac{4hc}{3E_1}$$。选项 $$A$$ 正确。
6. 解析:
A.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与强度无关。错误。
B.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错误。
C. 氢原子轨道半径越大,能级越高。错误。
D. 比结合能反映核子平均结合能,稳定性高,但总结合能可能较小(如轻核)。正确。
7. 解析:
A. 光电效应能否发生取决于光子频率,与强度无关。错误。
B. 电子轨道半径减小,动能增大($$F_库 = \frac{ke^2}{r^2} = \frac{mv^2}{r}$$),总能量降低。正确。
C. $$β$$ 衰变是中子转化为质子释放电子,不涉及外层电子。错误。
D. 铀核裂变方程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正确。
8. 解析:
A. $$β$$ 粒子是核内中子转化产物,非预先存在。错误。
B. 核反应方程 $$^{137}_{55}Cs → ^{137}_{56}Ba + X$$ 中 $$X$$ 为 $$^0_{-1}e$$(电子)。正确。
C. 增大光照强度会增加单位时间发射的光电子数。错误。
D. $$n=6→1$$ 的光子能量大于 $$n=6→2$$,若前者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后者更不可能。错误。
9. 解析:
A. 原子核稳定性由比结合能决定,非总结合能。错误(题目要求选不正确项)。
B. 光子具有动量 $$p=\frac{hν}{c}$$。正确。
C. 电子跃迁到高能级时,动能减小,电势能和总能量增加。正确。
D. 单个氢原子从 $$n=4$$ 跃迁最多辐射 $$3$$ 种光子。正确。
10. 解析:
A. $$n=6$$ 的能级最多可辐射 $$C^2_6 = 15$$ 种光子。错误。
B. 基态到 $$n=6$$ 需吸收能量 $$ΔE = E_6 - E_1 = -\frac{13.6}{36} - (-13.6) ≈ 13.22\,eV$$(题目数据 $$54.4\,eV$$ 可能有误)。
C. $$n=6→5$$ 能级差最小,光子波长最长。正确。
D. 最高能量光子对应 $$n=6→1$$ 跃迁,能量为 $$13.6 - 0.38 ≈ 13.22\,eV$$(与题目 $$40.8\,eV$$ 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