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氡的半衰期为$${{3}{.}{8}}$$天$${,{{1}{0}}{{0}{0}{0}}}$$个氡原子核经过$${{3}{.}{8}}$$天后剩下$${{5}{{0}{0}{0}}}$$个没有发生衰变.
B.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意义在于使人类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C.比结合能越小,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D.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自发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的过程中,放出光子,电子动能增加,原子的电势能增加
2、['半衰期的相关计算']正确率40.0%碘$${{1}{2}{5}}$$衰变时产生$${{γ}}$$射线,医学上利用此特性可治疗某些疾病。碘$${{1}{2}{5}}$$的半衰期为$${{6}{0}}$$天,若将一定质量的碘$${{1}{2}{5}}$$植入患者病灶组织,经过$${{1}{8}{0}}$$天剩余碘$${{1}{2}{5}}$$的质量为刚植入时的( )
B
A.$$\frac{1} {1 6}$$
B.$$\frac{1} {8}$$
C.$$\frac{1} {4}$$
D.$$\frac{1} {2}$$
3、['半衰期的概念',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计算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的次数']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一块纯净的放射性矿石,经过两个半衰期,它的总质量仅剩下原来的四分之一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仅与核内部本身因素有关,还与质量有关
C.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则它质子数减少一个,中子数增加一个
D.$$\mathrm{^{2 3 8} U}$$衰变成$$\mathrm{_{8 2}^{2 0 6} P b}$$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4、['半衰期的概念',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正确率60.0%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若某药物含有质量为$${{m}}$$的碘$${{1}{3}{1}}$$,经过$${{4}{8}}$$天后,该药物中碘$${{1}{3}{1}}$$的含量大约还有
B
A.$$\frac{m} {1 2 8}$$
B.$$\frac{m} {6 4}$$
C.$$\frac{m} {3 2}$$
D.$$\frac{m} {1 6}$$
5、['能级及能级跃迁',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光电效应方程的基本计算', '核反应']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某金属研究光电效应,遏止电压为$${{U}_{c}}$$,则该金属的逸出功为$$h \nu-e U_{c}$$
B.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某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τ}{,}}$$质量为$${{m}}$$的该放射性物质,经过半个半衰期还剩$${\frac{1} {2}} m$$
D.核反应方程$$4_{1}^{1} \mathrm{H} \to_{2}^{4} \mathrm{H e}+k \mathrm{X}$$中,$${{X}}$$是正电子,$${{k}{=}{2}}$$
6、['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光电效应方程与图象']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B.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动能增大了,氢原子系统能量也增大了
C.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D.$$\mathrm{^{2 1 0}_{8 3}} B i$$的半衰期是$${{5}}$$天,$${{1}{0}{0}}$$克$$\mathrm{^{2 1 0}_{8 3}} B i$$经过$${{1}{0}}$$天后还剩下$${{5}{0}}$$克
7、['裂变反应', '能级及能级跃迁',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光电效应方程的基本计算']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_{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_{0}}$$越小
B.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C.氡原子核的半衰期为$${{3}{.}{8}}$$天,$${{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一定只剩下$${{1}}$$个未发生衰变
D.$$2 3 5_{9 2} U+_{0}^{1} n \to_{3 6}^{8 9} K r+_{5 6}^{1 4 4} B a+3_{0}^{1} n$$是聚变反应
8、['半衰期的概念',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计算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的次数',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根据天然放射现象,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会随着压力$${、}$$温度$${、}$$化合物种类变化而变化
C.铀$$( \frac{2 3 8} {9 2} U )$$经过多次$${{α}{、}{β}}$$衰变形成稳定的铅$$\C_{8 2}^{2 0 6} P b )$$的过程中,有$${{6}}$$个中子转变成质子
D.一个氡核$$\C_{8 6}^{2 2 2} R n )$$衰变成钋核$$\C_{8 4}^{2 1 8} P_{O} )$$并放出一个粒子,其半衰期为$${{3}{.}{8}}$$天,则$${{2}{g}}$$氡经过$${{7}{.}{6}}$$天衰变,剩余氡的质量是$${{1}{g}}$$
9、['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计算某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正确率60.0%一块铀矿石中含$$\frac{2 3 8} {9 2} \, U$$的质量为$${{m}}$$,铀衰变后生成铅$$\Hq{}_{8 2}^{2 0 6} P b, \hq{}_{9 2}^{2 3 8} U$$的半衰期为$${{T}}$$.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一个$$\frac{2 3 8} {9 2} \, U$$原子核中含有$${{9}{2}}$$个中子
B.加热该铀矿石能使铀核衰变速度变快
C.经过$${{2}{T}}$$时间后该矿石含$$\frac{2 3 8} {9 2} \, U$$的质量还剩$$\frac{m} {4}$$
D.$${{4}{0}{0}}$$个$$\frac{2 3 8} {9 2} \, U$$原子核经半衰期$${{T}}$$后还剩余$${{2}{0}{0}}$$个
10、['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理解同位素']正确率60.0%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是对甲状腺癌有辅助治疗作用。研究表明,碘$${{1}{3}{1}}$$只在甲状腺组织聚集,利用碘$${{1}{3}{1}}$$的放射性能有效的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的癌细胞。已知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其衰变变方程为$$\mathrm{^{1 3 1}_{5 3} I \to^{1 3 1}_{5 4} \ a l p h a}+\mathrm{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碘$${{1}{3}{1}}$$衰变中释放出的$${{X}}$$粒子为中子
B.碘$${{1}{3}{1}}$$衰变中释放出的$${{X}}$$粒子为质子
C.碘$${{1}{3}{1}}$$与碘$${{1}{2}{7}}$$具有相同的核子数
D.$${{1}{0}{g}}$$的碘$${{1}{3}{1}}$$经过$${{1}{6}}$$天有$${{7}{{.}{5}}{g}}$$发生了衰变
1. 解析:
A. 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大量原子核成立,单个或少量原子核无法预测。
B. 正确。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以自发变化,揭示了其复杂结构。
C. 错误。比结合能越大,核子结合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D. 错误。电子跃迁时放出光子,轨道半径减小,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小。
正确答案:B
2. 解析:
经过180天,即$$3$$个半衰期($$180/60=3$$),剩余质量为初始的$$(1/2)^3 = 1/8$$。
正确答案:B
3. 解析:
A. 错误。矿石总质量几乎不变,仅放射性元素质量减少。
B. 错误。半衰期是核内禀属性,与外界条件无关。
C. 错误。$$β$$衰变时中子转质子,质子数增加1,中子数减少1。
D. 正确。$$α$$衰变次数$$(238-206)/4=8$$,$$β$$衰变次数$$82-(92-8×2)=6$$。
正确答案:D
4. 解析:
经过48天($$48/8=6$$个半衰期),剩余质量为$$m×(1/2)^6 = m/64$$。
正确答案:B
5. 解析:
A. 正确。由$$eU_c = hν - W_0$$可得逸出功$$W_0 = hν - eU_c$$。
B. 正确。从$$n=3$$能级跃迁可发出$$C(3,2)=3$$种频率光子。
C. 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剩余质量不严格为$$m/2$$。
D. 错误。$$X$$是中子($$k=2$$),方程应满足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
错误选项:D
6. 解析:
A. 错误。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B. 错误。轨道半径增大时电子动能减小,系统能量增大。
C. 正确。最大初动能$$E_k = hν - W_0$$,与频率有关,与强度无关。
D. 错误。10天后(2个半衰期)剩余质量为$$100×(1/2)^2 = 25$$克。
正确答案:C
7. 解析:
A. 正确。由$$E_k = hν - W_0$$可知$$E_k$$越大,$$W_0$$越小。
B. 错误。电子跃迁到低能级时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C. 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量原子核。
D. 错误。该反应是裂变而非聚变。
正确答案:A
8. 解析:
A. 错误。核式结构模型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
B. 错误。半衰期不受外界条件影响。
C. 正确。每次$$β$$衰变对应1个中子转质子,共需6次$$β$$衰变。
D. 错误。7.6天(2个半衰期)后剩余质量为$$2×(1/2)^2 = 0.5$$克。
正确答案:C
9. 解析:
A. 错误。$$^{238}_{92}U$$含中子数$$238-92=146$$个。
B. 错误。衰变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C. 正确。经过$$2T$$后剩余质量为$$m/4$$。
D. 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不保证精确剩余数量。
正确答案:C
10. 解析:
A/B. 错误。衰变方程为$$^{131}_{53}I → ^{131}_{54}Xe + ^0_{-1}e$$,$$X$$为电子。
C. 错误。$$^{131}I$$核子数131,$$^{127}I$$核子数127。
D. 正确。16天(2个半衰期)后剩余$$10×(1/2)^2 = 2.5$$克,衰变$$7.5$$克。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