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0.0%svg异常
A.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B.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可以改变原子核的半衰期
C.甲图是$${{β}}$$衰变的轨迹,乙图是$${{α}}$$衰变的轨迹
D.甲图可能表示$${{4}{6}}$$号元素发生了衰变,乙图可能表示$${{9}{2}}$$号元素发生了衰变
2、['半衰期', '天然放射现象发现过程',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率8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B.汤姆逊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能级结构模型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3、['半衰期', '能级及能级跃迁',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正确率0.0%svg异常
A.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B.图乙说明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粒子都有了明显偏转
C.图丙说明氡原子核衰变时的规律是,每过$${{3}{.}{8}}$$天,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下降一半
D.图丁可以推断出,图中氧的原子核$$(_{8}^{1 8} O )$$比锂的原子核$$(_{3}^{4} L i )$$更稳定
4、['半衰期',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正确率80.0%svg异常
A.若将放射源置于高温高压环境中,射线强度将会变化
B.射线$${{b}}$$是高速中子流,速度可达光速
C.射线$${{c}}$$是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而产生
D.射线$${{a}}$$的电离本领最强
5、['半衰期', '原子核的衰变',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正确率80.0%svg异常
B
A.$${{γ}}$$是光子,不具有能量
B.$$^4_{2} H e$$是$${{α}}$$粒子,有很强的电离本领
C.冬天气温较低, 镅$${{2}{4}{1}}$$的衰变速度会变慢
D.镅$${{2}{4}{1}}$$衰变过程要吸收能量,故比$$2 3 7_{9 3} N_{p}$$的原子核更稳定
正确率80.0%$${{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四号”的核电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r_{9 4}^{2 3 8} P u$$衰变供电,$$\r_{9 4}^{2 3 8} P u$$发生衰变的方程为$$\overset{9 4} {^{2 3 8}} P u \to\overset{9 2} {^{2 3 4}} U+X$$,$$\stackrel{9 4} {2 3 8} P u$$的半衰期为$${{8}{8}}$$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中$${{X}}$$是$${^{1}_{1}{H}}$$
B.一个$$2 3 4_{9 2} U$$核会有$${{9}{2}}$$个核子
C.$$\r_{9 4}^{2 3 8} P u$$的比结合能比$$2 3 4_{9 2} U$$的比结合能小
D.$${{8}{0}}$$个$$\r_{9 4}^{2 3 8} P u$$原子核经过$${{1}{7}{6}}$$年后还有$${{2}{0}}$$个未衰变
7、['半衰期', '辐射与安全']正确率80.0%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的花岗岩、大理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装修污染已经被列为“危害群众最大的五种环境污染”之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氧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氧原子核
B.$$\frac{2 3 8} {9 2} \, U$$衰变为$$2 2 2_{1 8} R n$$要经过$${{4}}$$次$${{α}}$$衰变,$${{4}}$$次$${{β}}$$衰变
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的
D.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核聚变
8、['半衰期']正确率0.0%放射性元素氡$$( \L_{8 6}^{2 2} \, R n )$$经$${{α}}$$衰变成为钋$$\r_{8 4}^{2 1 8} P o$$,半衰期为$${{3}{.}{8}}$$天;但勘测表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目前地壳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L_{8 6}^{2 2 2} R n$$的矿石,其原因是$${{(}{)}}$$
A.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壳中元素$$\L_{8 6}^{2 2 2} R n$$的含量足够高
B.目前地壳$$\L_{8 6}^{2 2 2} R n$$主要来自于其它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C.$$\L_{8 6}^{2 2 2} R n$$主要存在于地球深处的矿石中,温度和压力改变了它的半衰期
D.当衰变产物$$\r_{8 4}^{2 1 8} P o$$积累到一定量以后,$$\r_{8 4}^{2 1 8} P o$$的增加会减慢$$\L_{8 6}^{2 2 2} R n$$的衰变进程
9、['半衰期']正确率80.0%在$${{L}{a}}$$型超新星爆发中,可以观察到放射性镍$$5 6 (_{2 8}^{5 6} N i )$$衰变为钴$$5 6 (_{2 7}^{5 6} C o )$$。已知镍$${{5}{6}}$$的半衰期为$${{6}}$$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衰变为$${{α}}$$衰变
B.该衰变过程会释放能量
C.一定质量的镍$${{5}{6}}$$,经$${{1}{2}}$$天后将全部衰变为钴$${{5}{6}}$$
D.镍$${{5}{6}}$$在常温下的半衰期比在超新星爆发时高温下的长
10、['半衰期']正确率80.0%钴$${{−}{{6}{0}}}$$放射性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在农业上,常用于辐射育种、刺激增产、辐射防治虫害和食品辐照保藏与保鲜等;在医学上,常用于癌和肿瘤的放射治疗。一个钴$${{−}{{6}{0}}}$$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后衰变成一个镍核,并伴随产生了$${{γ}}$$射线。已知钴$${{−}{{6}{0}}}$$的半衰期为$${{5}{.}{2}{7}}$$年,该反应中钴核、$${{β}}$$粒子、镍核的质量分别为$${{m}_{1}}$$、$${{m}_{2}}$$、$${{m}_{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为$$( m_{2}+m_{3}-m_{1} ) c^{2} ( J )$$
B.核反应中释放出的$${{γ}}$$射线的穿透本领比$${{β}}$$粒子强
C.若有$${{1}{6}}$$个钴$${{−}{{6}{0}}}$$原子核,经过$${{5}{.}{2}{7}}$$年后只剩下$${{8}}$$个钴$${{−}{{6}{0}}}$$原子核
D.$${{β}}$$粒子是钴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以下是各题的详细解析:
1. 解析:
A. 错误。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只能放出一种粒子($$α$$或$$β$$),但可能伴随$$γ$$射线。
B. 错误。半衰期是原子核本身的属性,与温度或压强无关。
C. 错误。$$α$$粒子带正电,偏转方向与$$β$$粒子相反,但题目未明确轨迹方向。
D. 正确。$$α$$衰变通常发生在重元素(如92号铀),$$β$$衰变可能发生在中等质量元素(如46号钯)。
2. 解析:
A. 正确。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可自发变化,说明其有内部结构。
B. 错误。汤姆逊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核式结构由卢瑟福提出。
C. 错误。卢瑟福提出的是核式结构模型,能级结构由玻尔提出。
D. 错误。半衰期不受温度影响。
3. 解析:
A. 错误。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极大值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维恩位移定律)。
B. 错误。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偏转,极少数大角度偏转。
C. 正确。半衰期表示原子核衰变概率随时间指数下降。
D. 正确。比结合能越大核越稳定,图中氧核比锂核比结合能更高。
4. 解析:
A. 错误。射线强度由原子核自身决定,与外界环境无关。
B. 错误。射线$$b$$应为$$β$$粒子(电子),速度接近光速但非中子。
C. 错误。射线$$c$$是$$γ$$光子,来自核内而非核外电子。
D. 正确。$$α$$射线(射线$$a$$)电离本领最强。
5. 解析:
A. 错误。$$γ$$光子具有能量$$E=hν$$。
B. 正确。$$^4_2He$$是$$α$$粒子,电离能力强。
C. 错误。衰变速度与温度无关。
D. 错误。衰变释放能量,说明$$^{241}_{95}Am$$比$$^{237}_{93}Np$$更不稳定。
6. 解析:
A. 错误。$$X$$应为$$α$$粒子$$^4_2He$$(质量数、电荷数守恒)。
B. 错误。$$^{234}_{92}U$$核子数为234。
C. 正确。衰变后核更稳定,比结合能更大。
D. 错误。半衰期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量核,80个核经176年(2个半衰期)后剩余约20个是概率结果。
7. 解析:
A. 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量原子核。
B. 正确。质量数减少16(4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少10,故需4次$$β$$衰变补偿。
C. 错误。$$β$$衰变的电子来自核内中子转化。
D. 错误。目前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8. 解析:
B. 正确。$$^{222}_{86}Rn$$是铀、钍等衰变链的中间产物,持续生成。
其他选项错误原因:A.初始含量无法维持至今;C.半衰期不受温压影响;D.衰变速率与产物量无关。
9. 解析:
B. 正确。衰变过程质量亏损释放能量。
其他选项错误原因:A.应为$$β^+$$衰变(质子→中子);C.剩余1/4未衰变;D.半衰期与温度无关。
10. 解析:
B. 正确。$$γ$$射线穿透力最强。
其他选项错误原因:A.能量为$$(m_1-m_2-m_3)c^2$$;C.半衰期是统计规律;D.$$β$$粒子来自核内中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