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在科研$${、}$$医疗$${、}$$生产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给人注射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的疾病
B.利用$${{γ}}$$射线照射种子,会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经过筛选,从而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C.用放射线照射作物种子能使其$${{D}{N}{A}}$$发生变异,其结果一定是成为更优秀的品种
D.用$${{γ}}$$射线治疗肿瘤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以免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太大的危害
2、['理解核子、电荷数和质量数', 'X射线和γ射线的特性及应用',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正确率40.0%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用$${{α}}$$粒子轰击铍核$$( ~_{4}^{9} B e )$$,铍核转变为碳核$$( ~_{6}^{1 2} C )$$.同时放出$${{β}}$$射线
B.$${^{3}_{1}{H}}$$与$${^{3}_{2}{{H}_{4}}}$$是同位素
C.$${{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的贯穿能力很强
D.利用$${{γ}}$$射线的电离作用,可检查金属内部有无砂眼或裂纹
3、['半衰期的概念',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正确率80.0%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妥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放射性元素经过两个完整的半衰期后,将完全衰变殆尽
B.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守恒,质量数不守恒
C.改变压力、温度或浓度,将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过量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但辐射强度在安全剂量内则没有伤害
4、['半衰期的概念',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正确率40.0%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其中放射性物质碘$${{1}{3}{1}}$$的衰变方程为$$\frac{1 3 1} {5 3} I \to\frac{1 3 1} {5 4} \, X_{e}+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粒子为$${{β}}$$粒子,来自碘原子的核外电子
B.若$$\mathop{5 3}^{1 3 1} I$$的半衰期大约是$${{8}}$$天,取$${{4}}$$个碘原子核,经$${{1}{6}}$$天就只剩下$${{1}}$$个碘原子核了
C.生成的$$\frac{1 3 1} {5 4} \, X_{e}$$处于激发态,辐射$${{γ}}$$射线。$${{γ}}$$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即使放射性物质碘$${{1}{3}{1}}$$处于化合态,也不会对放射性产生影响
5、['裂变反应', '半衰期的概念',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聚变反应']正确率60.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元素所处的外部环境无关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束缚而形成的电子流
C.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都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
D.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物理性质
6、['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曲线',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由能量守恒观点可知,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对于同一种金属而言,同颜色入射光的强度越大,飞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就越大
B.原子核越大,其结合能越大,则原子核越稳定
C.引入量子化观点的玻尔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的原子光谱
D.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通过对铀和含铀的矿石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两个相邻原子核内的所有核子之间都有核力作用
B.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小于$${{8}{3}}$$的个别元素也具有放射性
C.当某种色光照射金属表面时,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入射光的波长越长,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D.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的过程中,吸收光子
8、['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能级及能级跃迁',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核子质量最小,这些核实最不稳定的
B.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原子检查地下输油管道的漏油情况
C.原子核也有不同的能级,当原子核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能量可以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
D.$${{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本质上都电磁波,且$${{γ}}$$射线的波长最短
9、['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正确率60.0%香港一代巨星梅艳芳因患子宫癌于$${{2}{0}{0}{4}}$$年新年前夕永别世人追随$${{“}}$$哥哥$${{”}}$$去了.这可使成千上万的歌迷影迷与$${{“}}$$梅迷$${{”}}$$们伤透了心!其实梅艳芳也曾积极治疗过,多次到医院接受化疗.医院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γ}}$$射线来治癌.请问其原理是利用了$${{γ}}$$射线的()
C
A.电离作用,使肿瘤细胞转化
B.贯穿本领,导致基因突变
C.高能量,杀死肿瘤细胞
D.热作用,减轻病人痛苦
10、['裂变反应',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核反应']正确率60.0%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是一种新型的核反应堆,运行时一方面消耗裂变燃料$$2 3 9_{9 4} P u$$,一方面又生成$$2 3 9_{9 4} P u$$,真正消耗的是在热中子反应堆中不能利用的且在天然铀中占$$9 9. 2 7_{0}$$以上的$$\frac{2 3 8} {9 2} U$$.在反应堆中,$$\frac{2 3 8} {9 2} U$$吸收$$2 3 9_{9 4} P u$$裂变反应释放的快中子后变成$$\begin{array} {c c} {2 3 8} & {U,} & {2 3 8} \\ {9 2} & {9 2} & {U} \\ \end{array}$$很不稳定,经过$${{β}}$$衰变后变成$$2 3 9_{9 4} P u$$,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frac{2 3 8} {9 2} U$$与$$\stackrel{2 3 9} {9 2} U$$的中子数相同
B.$$\frac{2 3 8} {9 2} U$$比$$2 3 9_{9 4} P u$$少一个中子
C.该核反应堆输出能量的反应是聚变反应
D.$$\frac{2 3 8} {9 2} U$$衰变成$$2 3 9_{9 4} P u$$时经过$${{2}}$$次$${{β}}$$衰变
1. 解析:
选项C错误。用放射线照射作物种子可能引起$${DNA}$$变异,但变异方向不确定,可能产生更优品种,也可能产生有害性状,因此“一定”成为更优秀品种的说法是错误的。其他选项均正确:A描述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学诊断,B描述$${\gamma}$$射线诱变育种,D强调$${\gamma}$$射线治疗的剂量控制。
2. 解析:
选项C正确。$${\gamma}$$射线是短波电磁波,贯穿能力强。A错误,$${\alpha}$$粒子轰击铍核时放出的是中子而非$${\beta}$$射线;B错误,$${^{3}_{1}H}$$(氚)与$${^{3}_{2}He}$$(氦-3)不是同位素(质子数不同);D错误,检查金属缺陷利用的是$${\gamma}$$射线的贯穿能力而非电离作用。
3. 解析:
选项D正确。安全剂量内的辐射无伤害,过量则有害。A错误,半衰期后剩余质量为初始的$${\frac{1}{4}}$$,并非“完全衰变”;B错误,原子核衰变时质量数守恒;C错误,半衰期不受物理/化学条件影响。
4. 解析:
选项D正确。放射性由原子核决定,与化合态无关。A错误,$${Y}$$为$${\beta}$$粒子,但来自中子转化为质子时的电子释放,非核外电子;B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少量原子核不适用;C错误,$${\gamma}$$射线电离能力最弱。
5. 解析:
选项B错误。$${\beta}$$射线是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时释放的电子,非核外电子。其他选项正确:A描述半衰期的独立性;C描述核能释放方式;D指出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6. 解析:
选项D正确。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A错误,光电子初动能取决于光子频率($${E_k = h\nu - W}$$),与光强无关;B错误,比结合能(非结合能)决定稳定性;C错误,玻尔理论仅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
7. 解析:
选项B正确。原子序数$${>83}$$的元素均具放射性,少数$${<83}$$元素(如锝、钷)也有放射性。A错误,核力仅作用于相邻核子;C错误,波长越长光子能量越低,最大初动能越小;D错误,跃迁到内层轨道会释放光子。
8. 解析:
选项B正确。放射性同位素可作示踪原子。A错误,中等质量核最稳定(比结合能最大);C错误,核跃迁到低能级时才辐射能量;D错误,$${\alpha}$$、$${\beta}$$射线非电磁波。
9. 解析:
选项C正确。$${\gamma}$$射线通过高能量杀死癌细胞。A错误,电离作用主要用于检测;B错误,基因突变非主要治疗机制;D错误,热作用非主要原理。
10. 解析:
选项D正确。$${\frac{238}{92}U}$$需两次$${\beta}$$衰变(中子→质子)转为$${^{239}_{94}Pu}$$。A错误,$${^{238}_{92}U}$$与$${^{239}_{92}U}$$中子数分别为146和147;B错误,$${^{238}_{92}U}$$比$${^{239}_{94}Pu}$$少1个质子而非中子;C错误,该过程为裂变链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