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人们常用示踪原子来研究物质组成的规律,包括对人体组织的研究,对人体疾病研究时所用的示踪原子应当选用()
B
A.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同位素
B.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同位素
C.放射性强的天然放射性元素
D.不发生衰变的同位素
2、['半衰期的概念', '天然放射现象发现过程',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率60.0%关于原子核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温度越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越长
B.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重核在裂变过程中向外界放出巨大的核能
D.$${{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3、['半衰期的概念', '能级及能级跃迁',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结构
B.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吸收光子向外释放电子的现象
C.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多
D.碘$${{1}{3}{1}}$$能自发地进行$${{β}}$$衰变,衰变后生成的新物质原子核比碘$${{1}{3}{1}}$$原子核多一个质子而少一个中子
4、['能级及能级跃迁', '半衰期的概念', '光电效应方程的基本计算',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
B.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
C.用$${{a}}$$光照射放射性元素$${{P}{o}}$$,其半衰期变小
D.金属钨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5. 6 6 e V$$
5、['半衰期的概念',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计算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的次数',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正确率60.0%天然放射现象中可产生$$\alpha, ~ \beta, ~ \gamma$$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的
B.$$\frac{2 3 8} {9 2} \, U$$经过两次$${{α}}$$衰变,变为$$2 3 4_{9 0} T h$$
C.$${{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穿透能力强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随温度升高而变化
6、['能级及能级跃迁', '半衰期的概念',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B.$${{β}}$$射线是原子被电离后核外电子形成的电子流
C.同种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核子数
D.大量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发光时只能发出一种频率的光
7、['半衰期的概念', '计算某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理解同位素']正确率60.0%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利用核能发电可以有效减少因化石燃料发电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但是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也会造成严重的核污染。其污染物中含有碘$${{1}{3}{1}}$$和铯$${{1}{3}{7}}$$,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会释放$${{β}}$$射线;铯$${{1}{3}{7}}$$是铯$${{1}{3}{3}}$$的同位素,半衰期约为$${{3}{0}}$$年,发生衰变时会辐射$${{γ}}$$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碘$${{1}{3}{1}}$$释放的射线由氦核组成
B.铯$${{1}{3}{7}}$$衰变时辐射出的$${{γ}}$$光子能量小于可见光光子能量
C.与铯$${{1}{3}{7}}$$相比,碘$${{1}{3}{1}}$$衰变更慢
D.铯$${{1}{3}{3}}$$和铯$${{1}{3}{7}}$$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8、['裂变的理解及计算',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半衰期的概念', 'α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计算某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正确率40.0%铀原子核既可发生衰变,也可发生裂变。其衰变方程为$$2 3 8_{9 2} U \to_{9 0}^{2 3 4} T h+X$$,裂变方程为$$2 3 5_{9 2} U+_{0}^{1} n \to Y+_{3 6}^{8 9} K r+3_{0}^{1} n$$.下列正确的是()
A
A.$$\frac{2 3 8} {9 2} \, U$$发生的是$${{a}}$$衰变
B.$${{Y}}$$原子核中含有$${{5}{6}}$$个中子
C.$${{1}{6}}$$个$$\frac{2 3 8} {9 2} \, U$$原子核经过$${{2}}$$个半衰期将会剩下$${{4}}$$个
D.$$\protect_{3 6}^{8 9} K r$$的比结合能比$$2 3 5_{9 2} U$$的比结合能小
9、['半衰期的概念', 'α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正确率60.0%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发现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D.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
10、['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半衰期的概念',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1 2 C$$与$$1 4 C$$是同位素,具有放射性,所以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并不相同
B.核力是原子核内质子与质子之间的力,中子和中子之间并不存在核力
C.在裂变反应$$2 3 5_{9 2} U+_{0}^{1} n \to_{5 6}^{1 4 4} B a+_{3 6}^{8 9} K r+_{0}^{1} n$$中,$$2 3 5_{9 2} U$$的结合能比$$\frac{1 4 4} {5 6} B a$$和$$\protect_{3 6}^{8 9} K r$$都大,但比结合能没有$$\frac{1 4 4} {5 6} B a$$和$$\protect_{3 6}^{8 9} K r$$大
D.$$\alpha, ~ \beta, ~ \gamma$$三种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
1. 答案:B
解析:示踪原子用于人体研究时,需选用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同位素,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半衰期过长会导致放射性残留,半衰期过短则无法完成检测。天然放射性元素或稳定同位素不适用于示踪研究。
2. 答案:C
解析:A错误,半衰期与温度无关;B错误,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而非原子;C正确,重核裂变释放巨大核能;D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有核式结构,不能证明原子核可再分。
3. 答案:D
解析:A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原子核式结构,非原子核内部结构;B错误,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电子逸出;C错误,光电子数与光强有关,与频率无关;D正确,$$β$$衰变使质子数+1、中子数-1,故新核多一个质子少一个中子。
4. 答案:D
解析:题目不完整,但D选项符合光电效应方程$$E_k = hν - W$$,若数据合理可成立。其他选项未提供足够信息判断。
5. 答案:D
解析:A错误,$$β$$射线是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时释放的电子;B错误,两次$$α$$衰变后质量数减8,质子数减4,应为$$^{230}_{88}Ra$$;C错误,$$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D正确,半衰期是核内禀属性,与温度无关。
6. 答案:D
解析:A错误,半衰期与温度无关;B错误,$$β$$射线源于核内衰变;C错误,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D正确,$$n=2$$跃迁到$$n=1$$仅能发出一种频率的光(莱曼系)。
7. 答案:D
解析:A错误,$$β$$射线为电子流,非氦核;B错误,$$γ$$光子能量远高于可见光;C错误,碘131半衰期更短,衰变更快;D正确,同位素质子数相同。
8. 答案:A
解析:A正确,$$^{238}_{92}U$$衰变释放$$α$$粒子($$X=^4_2He$$);B错误,$$Y$$为$$^{144}_{56}Ba$$,中子数=144-56=88;C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16个核无法确定剩余数量;D错误,裂变产物比结合能更大。
9. 答案:D
解析:A错误,半衰期是半数原子核衰变的时间,非核子变化;B错误,质子与中子组成原子核由查德威克发现;C错误,$$β$$衰变电子来自核内中子转化;D正确,$$γ$$射线是核跃迁释放的电磁波。
10. 答案:C
解析:A错误,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B错误,核力存在于所有核子间;C正确,重核裂变后产物比结合能更大,但总结合能更小;D错误,$$γ$$射线是电磁波,不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