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80.0%svg异常
A.①⑥表示$${{β}}$$射线,其穿透能力最强
B.②⑤表示$${{γ}}$$射线,其穿透能力最弱
C.③④表示$${{α}}$$射线,其电离能力最强
D.②⑤表示$${{γ}}$$射线,其电离能力最强
2、['原子核的衰变', '核力与结合能', '质能方程的理解', '核反应']正确率80.0%有些元素的原子核有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形成一个新原子核,从离原子核最近的$${{K}}$$层电子中俘获电子,叫“$${{K}}$$俘获”。现有一个铍原子核$$(_{4}^{7} B e )$$发生了“$${{K}}$$俘获”,生成一个新的原子核$${^{A}_{Z}{X}}$$,并放出一个不带电的、质量接近于零的中微子$${{(}{{v}_{c}}{)}}$$,核反应方程为:$$~_{4}^{7} B e+_{-1}^{0} e \to_{Z}^{A} X+v_{c}$$。关于铍原子核$$(_{4}^{7} B e )$$的“$${{K}}$$俘获”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新原子核$${^{A}_{Z}{X}}$$带负电
B.新原子核$${^{A}_{Z}{X}}$$比原来的铍原子核少一个中子
C.新原子核$${^{A}_{Z}{X}}$$比原来的铍原子核少一个质子
D.新原子核$${^{A}_{Z}{X}}$$与原来的铍原子核的核子数不同
3、['原子核的衰变', '核反应']正确率80.0%现代考古采用生物体残骸中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量来测量生物的年代。形成碳$${{1}{4}}$$及碳$${{1}{4}}$$衰变的反应方程分别为$$\d^{1 4}_{7} N+\d^{1}_{0} n \to\d^{1 4}_{6} C+a$$,$$\prescript{1 4} {6} C \to\overset{1 4} {7} \ N+b$$。上述反应中$${{(}{)}}$$
A
A.$${{a}}$$为质子
B.$${{a}}$$为电子
C.$${{b}}$$为质子
D.$${{b}}$$为中子
4、['原子核的衰变', '核力与结合能', '核反应']正确率80.0%人类第一次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是下列的$${{(}{)}}$$
B
A.$$\frac{4} {2} H e+\stackrel{2 7} {1 3} ~ A l \to\stackrel{3 0} {1 5} P+\stackrel{1} {0} n$$
B.$$\frac4 2 H e+\frac{1 4} {7} \, N \to\overset{1 7} {8} \, O+\overset{1} {1} H$$
C.$$2 3 5_{9 2} U+_{0}^{1} n \to_{5 6}^{1 4 4} B a+_{3 6}^{8 9} K r+3_{0}^{1} n$$
D.$$^2_{1} H+_{1}^{3} H \to_{2}^{4} H e+_{0}^{1} n$$
5、['半衰期', '原子核的衰变',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辐射与安全']正确率0.0%南京一市民捡到了“铱$${{−}{{1}{9}{2}}}$$”放射源,由于辐射其身体受到了伤害,庆幸的是捡到时“铱$${{−}{{1}{9}{2}}}$$”已经衰变了$${{7}{0}{%}}$$,这才使他侥幸活了下来。已知“铱$${{−}{{1}{9}{2}}}$$”发生的是$${{β}}$$衰变,其衰变方程为$$\mathrm{^{1 9 2}_{7 7} ~ I r ~ \to~^{1 9 2}_{7 8} ~ P t+^{0}_{-1} ~ e ~}$$,半衰期为$${{7}{4}{.}{2}}$$天,一般用于工业$${{γ}}$$照相探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对市民造成伤害的主要是$${{β}}$$射线
B.夏天时“铱$${{−}{{1}{9}{2}}}$$”的半衰期比冬天时要短
C.“铱$${{−}{{1}{9}{2}}}$$”放射源被捡到时大约衰变了$${{3}{.}{3}}$$个半衰期
D.“铱$${{−}{{1}{9}{2}}}$$”放射源被捡到时大约衰变了$${{2}}$$个半衰期
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原子核的衰变', '质能方程的理解']正确率40.0%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原子核$${{X}}$$发生$${{α}}$$衰变后变成新原子核$${{Y}}$$。已知核$${{X}}$$的质量数为$${{A}}$$,电荷数为$${{Z}}$$,核$${{X}}$$、核$${{Y}}$$和$${{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_{X}}$$、$${{m}_{Y}}$$和$${{m}_{α}}$$。已知$${{α}}$$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R}}$$。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衰变方程可表示为$$\stackrel{A} {Z} X \to\stackrel{A} {Z}^{A-2} Y+\stackrel{4} {2} H e$$
B.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 m_{X}-m_{Y} ) c^{2}$$
C.$${{Y}}$$核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frac{2 R} {Z-2}$$
D.$${{X}}$$核的电荷数比$${{Y}}$$核的电荷数多$${{4}}$$
7、['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原子核的衰变']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frac{1} {6}^{1 4} C$$原子核发生的是$${{α}}$$衰变
B.图中$${{1}}$$是新核的轨迹
C.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D.衰变方程为$$\overset{1 4} {6} C \to\overset{1 4} {7} \ N+\overset{0} {-1} \mathit{e}$$
8、['原子核的衰变', '光电效应方程的基本计算', '核力与结合能',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光电效应']正确率80.0%svg异常
A.图甲说明发生光电效应时,频率大的光对应的饱和电流一定大
B.图乙的实验发现了绝大多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C.图丙说明氡原子核衰变时的规律是,每过$${{3}{.}{8}}$$天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下降一半
D.图丁可以判断出原子核$$\frac{1 4 4} {3 6} B a$$比原子核$$2 3 5_{9 2} U$$更稳定
9、['原子核的衰变',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正确率80.0%svg异常
A.$${{γ}}$$是光子,不具有能量
B.$${^{4}_{2}{H}{e}}$$是$${{α}}$$粒子,有很强的贯穿本领
C.$$\stackrel{2 3 7} {9 3} N p$$比$$\frac{2 4 1} {9 5} A m$$的原子核更稳定
D.冬天气温较低时,镅$${{2}{4}{1}}$$的半衰期会变小
10、['原子核的衰变', '聚变的理解及计算']正确率40.0%下列关于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2 3 4_{9 0} T h \to_{9 1}^{2 3 4} P a+_{-1}^{0} e$$是$${{β}}$$衰变方程,$$\stackrel{2 3 8} {9 2} U \to\stackrel{2 3 4} {9 0} T h+\stackrel{4} {2} H e$$是核裂变方程
B.$$2 3 5_{9 2} U+_{0}^{1} n \to_{5 6}^{1 4 4} B a+_{3 6}^{8 9} K r+3_{0}^{1} n$$是核裂变方程,也是氢弹的核反应方程
C.$$2 3 4_{9 0} T h$$衰变为$$\q_{8 6}^{2 2 2} R h$$,经过$${{3}}$$次$${{α}}$$衰变,$${{2}}$$次$${{β}}$$衰变
D.铝核$$2 7_{1 3} A l$$被$${{α}}$$粒子击中后产生的反应生成物是磷$$3 0_{1 5} P$$,同时放出一个质子
1. 题目考查三种射线的特性:
$$α$$ 射线($$^4_2 He$$)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β$$ 射线(电子)电离能力较弱,穿透能力中等;$$γ$$ 射线(光子)电离能力最弱,穿透能力最强。
A 错误,$$β$$ 射线穿透能力不是最强;B 错误,$$γ$$ 射线穿透能力最强;D 错误,$$γ$$ 射线电离能力最弱。C 正确,$$α$$ 射线电离能力最强。
答案:C
2. 题目考查 $$K$$ 俘获的核反应过程:
核反应方程为 $$^7_4 Be + ^0_{-1} e \to ^A_Z X + v_e$$,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质量数 $$A = 7 + 0 = 7$$,电荷数 $$Z = 4 - 1 = 3$$,故新核为 $$^7_3 X$$(锂核)。
A 错误,新核不带负电;B 错误,中子数由 $$7-4=3$$ 变为 $$7-3=4$$,多一个中子;C 正确,质子数减少 1;D 错误,核子数不变。
答案:C
3. 题目考查碳 14 的形成和衰变方程:
第一式 $$^{14}_7 N + ^1_0 n \to ^{14}_6 C + a$$,电荷数守恒 $$7 + 0 = 6 + 1$$,故 $$a$$ 为质子($$^1_1 H$$)。
第二式 $$^{14}_6 C \to ^{14}_7 N + b$$,电荷数守恒 $$6 = 7 - 1$$,故 $$b$$ 为电子($$^0_{-1} e$$)。
A 正确,$$a$$ 为质子;B、C、D 错误。
答案:A
4. 题目考查人工核反应的发现: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核转变是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氮核,生成氧核和质子,反应方程为 $$^4_2 He + ^{14}_7 N \to ^{17}_8 O + ^1_1 H$$。
B 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为其他核反应。
答案:B
5. 题目考查铱 192 的衰变和半衰期:
A 错误,对市民造成伤害的主要是 $$γ$$ 射线(题目说明用于 $$γ$$ 探伤);B 错误,半衰期与温度无关;
设衰变时间为 $$t$$,剩余比例为 $$30\%$$,由 $$N = N_0 \cdot (1/2)^{t/T}$$ 得 $$0.3 = (1/2)^{t/74.2}$$,解得 $$t \approx 1.3 T$$,故 C、D 错误。
(注:题目数据可能有误,通常 70% 衰变对应约 1.3 个半衰期,但选项无此答案。)
答案:无正确选项(题目可能有误)
6. 题目考查 $$α$$ 衰变的动力学和能量:
A 错误,正确衰变方程为 $$^A_Z X \to ^{A-4}_{Z-2} Y + ^4_2 He$$;B 错误,核能为 $$(m_X - m_Y - m_α)c^2$$;
C 正确,由动量守恒 $$m_α v_α = m_Y v_Y$$,且 $$r = \frac{mv}{qB}$$,故 $$r_Y = \frac{2R}{Z-2}$$;D 错误,$$X$$ 比 $$Y$$ 电荷数多 2。
答案:C
7. 题目考查 $$^{14}C$$ 的衰变轨迹:
$$^{14}C$$ 发生 $$β$$ 衰变,方程为 $$^{14}_6 C \to ^{14}_7 N + ^0_{-1} e$$,新核为氮核。
A 错误,是 $$β$$ 衰变;B 错误,轨迹 2 是新核(氮核)的轨迹(质量较大,曲率半径较大);C 错误,由左手定则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D 正确。
答案:D
8. 题目考查物理图像分析:
A 错误,饱和电流与光强有关,频率大的光饱和电流不一定大;B 错误,绝大多数 $$α$$ 粒子几乎不偏转;
C 正确,半衰期是统计规律;D 正确,$$^{144}_{56} Ba$$ 比 $$^{235}_{92} U$$ 更稳定(比结合能更大)。
答案:C、D
9. 题目考查核衰变特性:
A 错误,$$γ$$ 光子具有能量;B 错误,$$α$$ 粒子贯穿本领弱;C 正确,$$^{237}_{93} Np$$ 比 $$^{241}_{95} Am$$ 更稳定(半衰期更长);D 错误,半衰期与温度无关。
答案:C
10. 题目考查核反应类型和衰变次数:
A 错误,$$^{238}_{92} U \to ^{234}_{90} Th + ^4_2 He$$ 是 $$α$$ 衰变,不是裂变;B 错误,氢弹是聚变反应;
C 正确,$$^{234}_{90} Th \to ^{222}_{86} Rh$$,质量数减少 $$12$$($$3$$ 次 $$α$$ 衰变),电荷数减少 $$4$$,故需 $$2$$ 次 $$β$$ 衰变补偿;D 正确,反应方程为 $$^{27}_{13} Al + ^4_2 He \to ^{30}_{15} P + ^1_1 H$$。
答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