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波动性
B.在核反应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能量不守恒
C.在$$\mathrm{^{1 4}_{7} N+_{2}^{4} H e \to_{8}^{1 7} O+x}$$核反应中,$${{x}}$$是质子,这个反应过程叫衰变
D.处于$${{n}{=}{3}}$$能级上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最多能够产生$${{3}}$$条谱线
2、['光的波粒二象性', '概率波']正确率60.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光波是概率波,物质波不是概率波
B.实物粒子不具有波动性
C.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只是不明显
D.光的波动性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
3、['光的波粒二象性', '概率波',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B.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C.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D.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而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4、['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率60.0%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长,波动性越显著,波长短,粒子性越显著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光的波粒二象性', '概率波']正确率60.0%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光子通过单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起伏
B.单个光子通过狭缝后,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
C.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会出现无规律的散点图样
D.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的情况呈现出随机性,大量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情况呈现出规律性
6、['裂变反应', '能级及能级跃迁',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说及光子能量表达式']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是$$2 3 5_{9 2} U \to_{5 6}^{1 4 1} B a+_{3 6}^{9 2} K r+2_{0}^{1} n$$
B.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大
C.玻尔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D.一个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跃迁到$${{n}{=}{3}}$$激发态后,最多发射出三种频率的光子
7、['半衰期的概念', '光的波粒二象性', 'β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质量亏损']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β}}$$射线是由于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产生的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一个氘核的质量等于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之和
D.钴$${{6}{0}}$$的半衰期为$${{5}{.}{2}{7}}$$年,则$${{2}}$$个钴$${{6}{0}}$$原子核经过$${{5}{.}{2}{7}}$$年将一定有$${{1}}$$个发生衰变
8、['光的波粒二象性', 'α衰变的特点、本质及其方程的写法',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电子的发现']正确率40.0%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C.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是$$\frac{4} {2} H e+\frac{1 4} {7} N \to\frac{1} {6} n+\frac{1 7} {8} O$$
D.居里夫妇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
9、['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率80.0%下列有关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
D.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10、['光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性关系']正确率80.0%经$${{1}{5}{0}{V}}$$电压加速的电子束,沿同一方向射出,穿过铝箔后射到其后的屏上,则$${{(}{)}}$$
D
A.所有电子的运动轨迹均相同
B.所有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均相同
C.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可用牛顿运动定律确定
D.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受波动规律支配,无法用确定的坐标来描述它的位置
1. 解析:
选项D正确。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的路径为$$3 \to 2 \to 1$$或$$3 \to 1$$,共产生3条谱线($$3 \to 2$$、$$2 \to 1$$、$$3 \to 1$$)。其他选项分析:
A. 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粒子性,而非波动性。
B. 核反应过程中动量守恒,能量也守恒(包括质量能量)。
C. 核反应$$^{14}_7\mathrm{N} + ^4_2\mathrm{He} \to ^{17}_8\mathrm{O} + x$$中,$$x$$是质子($$^1_1\mathrm{H}$$),但此过程属于人工核反应,而非衰变。
2. 解析:
选项C正确。实物粒子(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但其波长通常较短,波动性不明显。其他选项分析:
A. 光波和物质波均为概率波。
B. 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
D. 光的波动性是光的本质属性,与光子间相互作用无关。
3. 解析:
选项D不正确。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均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其他选项分析:
A. 黑体辐射的波长分布仅与温度有关,正确。
B. 光波是概率波,正确。
C. 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正确。
4. 解析:
选项C正确。光的波粒二象性表现为:波长越长(如红光),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如X射线),粒子性越显著。其他选项分析:
A. 所有光既是波也是粒子,不可分割。
B. 光子与电子是不同粒子(光子无静质量,电子有)。
5. 解析:
选项D正确。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落点随机,但大量光子统计结果呈现衍射规律。其他选项分析:
A. 光子无经典运动轨迹,无法像水波一样描述。
B. 单个光子无法形成完整衍射图样。
C. 长时间积累后,大量光子会形成衍射图样,而非无规律散点。
6. 解析:
选项B正确。光子能量$$E = h\nu = \frac{hc}{\lambda}$$,波长越短能量越大。其他选项分析:
A. 铀核裂变需中子诱发,方程应为$$^{235}_{92}\mathrm{U} + ^1_0\mathrm{n} \to ^{141}_{56}\mathrm{Ba} + ^{92}_{36}\mathrm{Kr} + 3^1_0\mathrm{n}$$。
C. 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波动性,非玻尔。
D. 一个氢原子从$$n=3$$跃迁最多发射2种频率光子($$3 \to 2 \to 1$$或$$3 \to 1$$)。
7. 解析:
选项A正确。$$β$$衰变中,中子转化为质子并释放电子($$β^-$$)和反中微子。其他选项分析:
B. 两者均揭示光的粒子性。
C. 氘核质量小于质子与中子质量和(因结合能亏损)。
D. 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少量原子核不适用。
8. 解析:
选项B正确。康普顿效应证实光子具有动量,支持光的粒子性。其他选项分析:
A. 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C.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反应为$$^9_4\mathrm{Be} + ^4_2\mathrm{He} \to ^{12}_6\mathrm{C} + ^1_0\mathrm{n}$$。
D.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9. 解析:
选项C正确。光的波长越长(如无线电波),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如γ射线),粒子性越显著。其他选项分析:
A. 所有光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
B. 光子与电子是不同粒子。
D.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10. 解析:
选项D正确。电子穿过铝箔后发生衍射,位置受概率波支配,无法用经典轨迹描述。其他选项分析:
A. 电子运动轨迹具有不确定性。
B. 电子落点位置分布遵循概率规律。
C. 微观粒子行为需用量子力学描述,牛顿定律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