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近代物理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知识点专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贵州省等高中物理,平均正确率54.0%

2025-07-27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知识点专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贵州省等高中物理,平均正确率54.0%
1、['双缝干涉现象及条件',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颜色 色散', '光导纤维', '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光导纤维传输信号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

B.用三棱镜观测光谱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

C.一束单色光经由空气射入玻璃后速度不变,波长变短

D.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电效应都是光具有波动性的表现

2、['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0.0%

在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中,与光的波动理论不矛盾的是 $${{(}{)}}$$

A.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

B.所有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

C.光电流随着入射光增强而变大

D.入射光频率越大,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越大

3、['裂变反应', '能级及能级跃迁',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svg异常

B

A.甲图,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乙图,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图,大量处于$${{n}{=}{4}}$$能级的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丙图,$${{“}}$$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爱因斯坦为此提出了相对论学说,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

D.丁图,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能使核裂变反应连续得进行,称为链式反应,其中一种核裂变反应方程为$$\mathrm{_{9 2}^{2 3 5} \, U \to_{5 6}^{1 4 1} \ B a+_{3 6}^{9 2} K r+2_{0}^{1} n}$$

4、['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可以产生光电流

B.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光的频率越大,光电流越大

C.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

D.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光的强度越大,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5、['能级及能级跃迁',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B.普朗克通过对光电效应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光子说

C.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半径越大,其能量越低

D.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结合能不一定越大,但是原子核越稳定

6、['半衰期的概念',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查德威克发现了质子,用到的核反应方程为$$\mathrm{^4 N e+^{1 4} N \to^{1 7} \ O+_{1}^{1} H}$$

B.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和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共同决定的

C.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D.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前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表明光子除了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7、['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svg异常

A

A.伽利略利用如图所示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先在倾角较小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使时间测量更容易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C.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核反应方程为$$\mathrm{^{1 4}_{7} N+\ l_{2}^{4} H e \to_{8}^{1 7} O+\ l_{1}^{1} H,}$$该反应属于核聚变

D.分别用黄光和蓝光照射金属钾表面均有光电子逸出,其中蓝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小

8、['能级及能级跃迁',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甲图中$${{A}}$$处和$${{B}}$$处都能观察到大量的闪光点,$${{B}}$$处看到的闪光点从$${{A}}$$处少一些

B.乙图弧光灯照射原来不带电的锌板时,发现验电器张角张开,说明锌板获得了电子

C.丙图中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能吸收能量为$$1 2. 0 9 e V$$的光子而发生跃迁

D.丁图中$${{1}}$$为$${{α}}$$射线,它的电离作用很强,可消除静电

9、['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轨道量子化和频率条件', '半衰期的概念',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在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飞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波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会随元素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D.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

10、['天然放射现象发现过程',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电子的发现']

正确率60.0%下列四幅图是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装置图,科学家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实验装置是(

C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1. 解析:

A. 错误。光导纤维传输信号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而非干涉。

B. 正确。三棱镜分光是利用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折射率不同,从而发生色散。

C. 错误。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后速度减小,频率不变,由 $$v = \lambda f$$ 可知波长变短。

D. 错误。光电效应是光粒子性的表现,干涉才是波动性的表现。

正确答案:B

2. 解析:

A. 与波动理论矛盾。波动理论认为能量积累需要时间,无法解释瞬时性。

B. 与波动理论矛盾。波动理论无法解释极限频率的存在。

C. 不矛盾。光强越大,光子数越多,光电流越大,符合波动理论的能量观点。

D. 与波动理论矛盾。波动理论认为动能应与光强相关,而非频率。

正确答案:C

3. 解析:

A. 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完成的,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B. 正确。从n=4能级跃迁可产生 $$C_4^2 = 6$$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 错误。爱因斯坦提出的是光子说,相对论与光电效应无直接关系。

D. 错误。核反应方程应写为 $$\mathrm{_{92}^{235}U + _0^1n \to _{56}^{141}Ba + _{36}^{92}Kr + 3_0^1n}$$。

正确答案:B

4. 解析:

A. 错误。需满足频率高于极限频率,仅强度大无效。

B. 错误。光电流强度与光子数量(即光强)有关,与频率无关。

C. 正确。频率足够时,光强越大,光子数越多,光电流越大。

D. 错误。最大初动能 $$E_k = h\nu - W_0$$ 仅与频率有关。

正确答案:C

5. 解析:

A. 错误。最大初动能 $$E_k = h\nu - W_0$$ 与频率线性相关,与光强无关。

B. 错误。光子说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普朗克提出的是量子化理论。

C. 错误。氢原子轨道半径越大,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D. 正确。比结合能反映核子平均结合能,但总结合能还与核子数有关。

正确答案:D

6. 解析:

A. 错误。发现质子的是卢瑟福,查德威克发现的是中子。

B. 错误。衰变快慢仅由核内部因素决定,与化学状态无关。

C. 错误。比结合能(非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D. 正确。光电效应体现光子能量,康普顿效应体现光子动量。

正确答案:D

7. 解析:

A. 正确。斜面倾角小可减缓下落速度,便于时间测量。

B. 错误。元电荷数值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

C. 错误。该反应是人工核转变,非核聚变。

D. 错误。蓝光频率更高,逸出光电子最大初动能更大。

正确答案:A

8. 解析:

A. 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中B处闪光点应远少于A处。

B. 错误。锌板失去电子带正电,验电器张角张开。

C. 错误。12.09eV不等于氢原子任意能级差,无法被吸收。

D. 正确。α射线电离能力强,可用于消除静电。

正确答案:D

9. 解析:

A. 错误。最大初动能 $$E_k = h\nu - W_0$$ 与频率是线性关系,非正比。

B. 错误。玻尔理论仅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无法解释复杂原子。

C. 正确。半衰期是核内部属性,不受外界物态或化学态影响。

D. 错误。比结合能(非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正确答案:C

10. 解析: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对应装置应为散射实验示意图。

正确答案:C(需根据实际选项对应,此处假设C为散射实验装置)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