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近代物理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月考基础单选题自测题解析-海南省等高中物理,平均正确率60.0%

2025-07-05
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月考基础单选题自测题解析-海南省等高中物理,平均正确率60.0%
1、['能级及能级跃迁', '光的波粒二象性',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能量子表达式、概念理解及简单计算', '热辐射 黑体与黑体辐射', '光子说及光子能量表达式', '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光的衍射现象',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一束正在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B.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的衍射都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C.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内部存在中子

D.真空中波长为$${{λ}}$$的光,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frac{h c} {\lambda}$$

2、['光的波粒二象性']

正确率80.0%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不可能同时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B.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

C.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D.频率低、波长长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频率高、波长短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

3、['光的波粒二象性',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D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4、['半衰期的概念',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光的波粒二象性',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光和电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C.$${{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数量级为$$1 0^{-1 0} m$$

D.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5、['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光的波粒二象性', '射线的本质及三种射线的比较', '质能方程的理解']

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B.$${{γ}}$$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辐射出的

C.中等核的比结合能最小,因此这些核是最稳定的

D.根据$${{E}{=}{m}{{c}^{2}}}$$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

6、['光的波粒二象性', '概率波']

正确率8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B.光波是一种电磁波

C.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D.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宏观物体没有波动性

7、['光的波粒二象性',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正确率40.0%关于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利用晶体做电子衍射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实物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8、['能级及能级跃迁',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方程的基本计算',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 '光子动量及其公式']

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svg异常

B.$${{b}}$$光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

C.单色光$${{a}}$$的光子动量比单色光$${{b}}$$的光子动量大

D.若$${{a}}$$光能使氢原子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则$${{b}}$$光也有可能使氢原子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

9、['粒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物质波', '光的波粒二象性']

正确率60.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电子是实物粒子,运动过程中只能体现粒子性

B.光子的数量越多,传播过程中其粒子性越明显

C.光在传播过程中,只能显现波动性

D.高速飞行的子弹由于德布罗意波长较短,故不会$${{“}}$$失准$${{”}}$$

10、['光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性关系']

正确率80.0%经$${{1}{5}{0}{V}}$$电压加速的电子束,沿同一方向射出,穿过铝箔后射到其后的屏上,则$${{(}{)}}$$

D

A.所有电子的运动轨迹均相同

B.所有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均相同

C.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可用牛顿运动定律确定

D.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受波动规律支配,无法用确定的坐标来描述它的位置

1. 选项D正确。根据光子能量公式 $$E = h\nu = \frac{hc}{\lambda}$$,真空中波长为 $$λ$$ 的光子能量确实为 $$E = \frac{hc}{\lambda}$$。选项A错误,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同一束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而非部分光为波、部分光为粒子。选项B错误,光的衍射证明的是波动性。选项C错误,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中子是由查德威克发现的。

2. 选项C正确。光的干涉和衍射是波动性的表现,光电效应是粒子性的表现。选项A错误,光可以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选项B错误,波粒二象性中的“波”和“粒子”是微观概念,不是宏观的经典波或粒子。选项D错误,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显著,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显著。

3. 选项D正确。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具有粒子性的实验证据。选项A、B、C中的现象(折射、偏振、反射、干涉、衍射、色散)均体现光的波动性。

4. 选项B正确。光和电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选项A错误,半衰期是原子核的固有属性,与温度无关。选项C错误,$$α$$ 粒子散射实验估算的是原子核尺寸(约 $$10^{-15} \text{m}$$),而非原子大小($$10^{-10} \text{m}$$)。选项D错误,比结合能(而非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5. 选项A正确。光电效应是光粒子性的体现。选项B错误,$$γ$$ 射线是原子核衰变或跃迁时辐射的,而非激发态原子。选项C错误,中等核的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选项D错误,$$E=mc^2$$ 表示质能等价,但质量不能直接转化为能量。

6. 选项D错误。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都具有波动性,只是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极短,波动性不显著。选项A、B、C均正确。

7. 选项B正确。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选项A错误,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C错误,黑体辐射需用量子理论(粒子性)解释。选项D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频率有关,与强度无关。

8. 选项C正确。光子动量 $$p = \frac{h}{\lambda}$$,波长越短(频率越高)的光子动量越大。若 $$a$$ 光波长更短,则其动量更大。选项B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_k = h\nu - W$$,频率越高动能越大,因此 $$b$$ 光(频率更高)的光电子动能更大。选项D取决于 $$b$$ 光频率是否匹配氢原子能级差。

9. 选项B正确。光子数量越多,粒子性越明显。选项A错误,电子也有波动性(如衍射)。选项C错误,光传播时波动性和粒子性共存。选项D正确,宏观物体波长极短,波动性可忽略。

10. 选项D正确。电子穿过铝箔后发生衍射,位置受波动性支配,无法精确预测。选项A、B、C错误,电子的轨迹和位置不能用经典轨道或牛顿定律确定。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