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关于下列四幅图中所涉及物理知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D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图甲中$${{T}_{1}{>}{{T}_{2}}}$$
B.图乙中$${{T}_{3}{<}{{T}_{4}}}$$
C.图甲中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D.图乙中温度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3、['半衰期', '能级及能级跃迁',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正确率0.0%svg异常
A.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B.图乙说明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粒子都有了明显偏转
C.图丙说明氡原子核衰变时的规律是,每过$${{3}{.}{8}}$$天,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下降一半
D.图丁可以推断出,图中氧的原子核$$(_{8}^{1 8} O )$$比锂的原子核$$(_{3}^{4} L i )$$更稳定
4、['光的波粒二象性',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正确率60.0%下列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实验是()
D
A.氢原子光谱实验
B.黑体辐射实验
C.$${{α}}$$粒子散射实验
D.光电效应
5、['能级及能级跃迁',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能量子表达式、概念理解及简单计算', '热辐射 黑体与黑体辐射',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黑体辐射,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B.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C.光较强时,包含的光子数较多,照射金属时产生的光电子较多,因而饱和电流较大
D.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6、['光的波粒二象性',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图甲表示,电子束通过铝箔时的衍射图样证实了运动电子具有粒子性
B.图甲表示,电子束通过铝箔时的衍射图样证实了运动电子具有波动性
C.图乙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会减小
D.图乙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大的方向移动
7、['半衰期的概念', '光电效应方程与图象',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质量亏损']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光电效应中,从金属中发出的光电于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对照体辐射的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C.核裂变与核聚变反应中均存在质量亏损,会释放出较多的核能
D.的半衰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经典的电磁学理论解释
B.光电效应显示了光的粒子性
C.康普顿效应显示了的波动性
D.电子的衍射实验说明波也具有粒子性
9、['天然放射现象发现过程',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正确率60.0%科学家们对微观粒子的研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下列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C
A.普朗克发现了电子
B.爱因斯坦提出能量子假说
C.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D.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0、['热辐射 黑体与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正确率80.0%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有影响的因素是$${{(}{)}}$$
A
A.温度
B.材料
C.表面状况
D.以上都正确
1. 题目解析:
由于题目中四幅图(甲、乙、丙、丁)的SVG异常,无法直接观察图像内容,但根据选项和物理知识推断:
选项D提到“图丁可以推断出氧的原子核比锂的原子核更稳定”,这是正确的,因为$$_{8}^{18}O$$比$$_{3}^{4}Li$$具有更高的结合能,通常更稳定。其他选项因缺乏图像信息无法直接判断。
2. 题目解析:
选项D正确。图乙描述黑体辐射,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高频)方向移动(维恩位移定律)。选项A和B涉及温度比较,但无图像支持;选项C错误,温度升高时分子速率分布变宽,但并非所有分子速率都增大。
3. 题目解析:
选项D正确,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通常越稳定。选项A错误,辐射极大值应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选项B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粒子直接穿过;选项C错误,半衰期是统计规律,概率不变。
4. 题目解析:
选项D(光电效应)正确,因其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选项A(氢原子光谱)和B(黑体辐射)涉及量子化但不直接证明粒子性;选项C($$α$$散射)与原子结构相关。
5. 题目解析:
选项A错误,黑体辐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其他选项正确:B(普朗克能量子)、C(饱和电流与光子数相关)、D(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均体现粒子性)。
6. 题目解析:
选项B正确,电子衍射图样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选项A错误(粒子性无法解释衍射);C和D错误,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增加且极大值向短波移动。
7. 题目解析:
选项C正确,核裂变和聚变均存在质量亏损并释放能量。选项A错误,最大初动能与频率线性相关($$E_k=h\nu - W$$)但非正比;B错误(极大值向短波移动);D错误,半衰期是核内禀属性,与环境无关。
8. 题目解析:
选项B正确,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证据。选项A错误,黑体辐射需量子理论解释;C错误,康普顿效应体现粒子性;D错误,电子衍射说明粒子具有波动性。
9. 题目解析:
选项C正确,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选项A错误,电子由汤姆孙发现;B错误,能量子假说是普朗克提出;D错误,核式结构由卢瑟福提出。
10. 题目解析:
选项A正确,黑体辐射波长分布仅取决于温度,与材料或表面状况无关(普朗克辐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