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B.光的衍射现象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C.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后传播速度变大
D.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后频率变大
2、['光的波粒二象性',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光的衍射现象', '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率60.0%能够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现象是()
D
A.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B.光的衍射和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
D.光的干涉和康普顿效应
3、['粒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物质波', '光的波粒二象性', '康普顿效应的概念、解释及意义', '热辐射 黑体与黑体辐射']正确率40.0%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B.电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性
C.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质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大
4、['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率60.0%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正确的是$${{(}{)}}$$
C
A.波长较长的光是波,波长较短的光是粒子
B.个别光子是粒子,大量光子是波
C.光直线传播时表现为粒子性,发生干涉时表现为波动性
D.在光的干涉条纹中,明条纹是光子能够到达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不能到达的地方
5、['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轨道量子化和频率条件', '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光的波粒二象性', '电子的发现']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波尔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B.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总能量减小
C.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结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稳定
D.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的结构
6、['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率60.0%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既是连续长时间的作用效果也不会表现出波动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为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
7、['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曲线', '半衰期的概念', '半衰期的相关计算', '光的波粒二象性',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放射性元索的半衰期与压力$${、}$$温度有关
B.质量数大的原子核,其比结合能不一定大
C.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发现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D.在单缝衍射实验中,假设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单缝,则该光子不可能落在暗条纹处
8、['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方程的基本计算',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理解']正确率40.0%近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多个方面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1}{9}{0}{5}}$$年提出的光量子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钠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波长为$$\lambda_{0}=5 \times1 0^{-7} \mathrm{m}$$,若改用波长$$\lambda=6. 2 \times1 0^{-7} \mathrm{m}$$的光照射钠仍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C.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D.金属钠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金属
9、['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率60.0%光通过各种不同的障碍物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衍射条纹,衍射条纹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相对应,这一现象说明$${{(}{)}}$$
B
A.光是机械波,且可以携带信息
B.光具有波动性,且可以携带信息
C.光具有粒子性,但不可携带信息
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可携带信息
10、['粒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物质波', '光的波粒二象性', '概率波']正确率80.0%$${{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例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以下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物理事实是$${{(}{)}}$$
C
A.利用晶体可以观测到电子束的衍射图样
B.电子束通过双缝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
C.用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板时有电子逸出
D.电子显微镜因减小衍射现象的影响而具有更高的分辨本领
1. 解析:
选项A错误,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B错误,光的衍射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选项C正确,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选项D错误,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不会因介质改变。因此,正确答案是C。
2. 解析: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证明光的粒子性,光的衍射和干涉证明光的波动性。因此,能够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现象是D(光的干涉和康普顿效应)。
3. 解析:
选项A错误,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需用量子理论(粒子性)解释。选项B正确,电子衍射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选项C错误,康普顿效应揭示光的粒子性。选项D错误,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质子动量更大,德布罗意波长更小。因此,正确答案是B。
4. 解析:
选项A和B片面理解波粒二象性。选项C正确,光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粒子性或波动性。选项D错误,干涉条纹中光子到达概率不同,并非绝对不能到达暗条纹。因此,正确答案是C。
5. 解析:
选项A错误,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的波动性。选项B错误,氢原子电子跃迁到较大轨道时总能量增大。选项C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选项D错误,汤姆逊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可分,而非原子核结构。因此,正确答案是C。
6. 解析:
选项A错误,个别光子长时间作用也可能表现波动性。选项B和C片面描述波粒二象性。选项D正确,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表现程度因情况而异。因此,正确答案是D。
7. 解析:
选项A错误,半衰期与外界条件无关。选项B正确,比结合能与核子数无直接关系。选项C错误,卢瑟福实验发现原子核式结构。选项D错误,单个光子可能落在暗条纹处(概率低)。因此,正确答案是B。
8. 解析:
选项A错误,最大初动能与频率成线性关系($$E_k = h\nu - W$$),非正比。选项B错误,$$\lambda=6.2 \times10^{-7}\mathrm{m}$$的波长大于极限波长,不会发生光电效应。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因此,正确答案是C。
9. 解析:
衍射条纹与障碍物形状对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且可携带信息(障碍物形状信息)。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 解析:
选项A、B、D均支持电子波动性。选项C是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的粒子性,与电子波动性无关。因此,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