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波长很短,广泛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关于超声波及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速度大于次声波的速度
B.超声波的频率越高,衍射本领越强
C.高速公路上的测速仪发出超声波波长大于所接收波的波长,说明此时车正在靠近测速仪
D.“彩超”检查身体时,超声波迎着血液流动方向发射,仪器接收到的反射回来的波的频率低于其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
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正确率60.0%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的是()
D
A.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血流情况的“彩超”
B.观察者听到远去的列车发出的鸣笛声,音调会变低
C.测量星球上发出的光波频率,与地球上的同种元素静止时发光频率比较,从而判断星球的靠近或远离
D.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稍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雷声
4、['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波的衍射现象', '横波和纵波', '电磁波', 'X射线和γ射线的特性及应用']正确率40.0%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
彩色超声波检测仪,简称彩超,工作时向人体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流向远离探头的血流时探头接收的回波信号频率会降低,当超声波遇到流向靠近探头的血流时探头接收的回波信号频率会升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给这些信号加上色彩,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帮助医生判定血流的方向$${、}$$流速的大小和性质。
计算机辅助$${{X}}$$射线断层摄影,简称$${{T}}$$.工作时$${{X}}$$射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部分射线穿透人体被检测器接收。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的疏密程度不同,检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就有了差异,从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变。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彩超工作时利用了多普勒效应
B.$${{C}{T}}$$工作时利用了波的衍射现象
C.彩超和$${{C}{T}}$$工作时间向人体发射的波都是纵波
D.彩超和$${{C}{T}}$$工作时间向人体发射的波都是电磁波
6、['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薄膜干涉现象及应用', '受迫振动', '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现象说明遇到同样障碍物时声波比可见光容易发生衍射
B.用超声波被血流反射回来其频率发生变化可测血流速度,是利用了波的干涉现象
C.做受迫振动的物体,其稳定时的振动频率不一定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D.用标准平面来检查光学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
7、['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正确率60.0%假如一辆汽车在静止时喇叭发出声音的频率是$$3 0 0 H z$$,在汽车向你驶来又擦身而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当汽车向你驶来时,听到喇叭声音的频率大于$$3 0 0 H z$$
B.当汽车向你驶来时,听到喇叭声音的频率小于$$3 0 0 H z$$
C.当汽车和你擦身而过后,听到喇叭声音的频率大于$$3 0 0 H z$$
D.当汽车和你擦身而过后,听到喇叭声音的频率等于$$3 0 0 H z$$
第2题解析:
选项A:声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与频率无关,故错误
选项B: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衍射本领越弱,故错误
选项C:根据多普勒效应,接收波波长变短说明频率变高,车辆靠近测速仪,故正确
选项D:迎着血流方向发射,相对速度增大,接收频率应高于发射频率,故错误
正确答案:C
第3题解析:
选项A:彩超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血流速度
选项B:列车远去时声波频率变化是多普勒效应
选项C:星球光谱红移/蓝移是多普勒效应
选项D:雷声延迟是因光速远大于声速,与多普勒效应无关
正确答案:D
第4题解析:
选项A:彩超通过频率变化测血流速度,利用多普勒效应,正确
选项B:CT利用不同组织对X射线吸收程度不同,不是波的衍射,错误
选项C:彩超用超声波(机械纵波),CT用X射线(电磁横波),错误
选项D:彩超用机械波,CT用电磁波,错误
正确答案:A
第6题解析:
选项A:声波波长较长,比光波更容易发生衍射,正确
选项B:利用的是多普勒效应,不是干涉现象,错误
选项C:受迫振动稳定时频率等于驱动力频率,错误
选项D:检查平整度利用的是光的干涉现象,错误
正确答案:A
第7题解析:
根据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靠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 $$f' = \frac{{v}}{{v - v_s}} f_0 > f_0$$
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 $$f' = \frac{{v}}{{v + v_s}} f_0 < f_0$$
选项A:汽车驶来时频率大于300Hz,正确
选项B:错误
选项C:擦身而过后频率小于300Hz,错误
选项D:错误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