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80.0%如下表记录了某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则该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最接近$${{(}{)}}$$
驱动力频率 $${{/}{H}{z}}$$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受迫振动振幅 $${{/}{c}{m}}$$ | $${{1}{0}{.}{2}}$$ | $${{1}{6}{.}{8}}$$ | $${{2}{7}{.}{2}}$$ | $${{1}{7}{.}{1}}$$ | $${{1}{6}{.}{5}}$$ | $${{8}{.}{3}}$$ |
A.$${{3}{0}{H}{z}}$$
B.$${{5}{0}{H}{z}}$$
C.$${{6}{0}{H}{z}}$$
D.$${{8}{0}{H}{z}}$$
2、['简谐运动', '受迫振动', '共振']正确率80.0%蜘蛛会根据丝网的振动情况感知是否有昆虫“落网”,若丝网的固有频率为$$2 0 0 H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昆虫“落网”时,丝网振动的频率由“落网”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决定
B.“落网”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越大,丝网的振幅越大
C.当“落网”昆虫翅膀振动的周期为$$0. 0 0 2 s$$时,丝网的振幅最大
D.当“落网”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2 0 0 H z$$时,丝网不振动
3、['受迫振动', '共振']正确率80.0%将固有频率为$${{f}_{A}}$$的振子$${{A}}$$和固有频率为$${{f}_{B}}$$的振子$${{B}}$$固定在同一平台上且$${{f}_{A}{<}{{f}_{B}}}$$,给平台提供驱动力使振子$${{A}}$$、$${{B}}$$同时做受迫振动,振子$${{A}}$$的振幅为$${{A}_{1}}$$,振子$${{B}}$$的振幅为$${{A}_{2}}$$,现逐渐增大驱动力的频率$${{f}}$$,关于两振子做受迫振动的振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可能$${{A}_{1}}$$、$${{A}_{2}}$$同时增大
B.不可能在$${{A}_{1}}$$增大的同时$${{A}_{2}}$$减小
C.不可能$${{A}_{1}}$$、$${{A}_{2}}$$同时减小
D.不可能在$${{A}_{1}}$$减小的同时$${{A}_{2}}$$增大
4、['受迫振动', '共振']正确率40.0%svg异常
A.以$$3 0 k m / h$$的速度通过减速带时,车身上下振动的频率为$${{2}{H}{z}}$$
B.轿车通过减速带的速度大小不同,车身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小也必然不同
C.轿车通过减速带的速度越大,车身上下颠簸得越剧烈
D.当轿车以$$7. 2 k m / h$$的速度过减速带时,车身上下颠簸最剧烈
5、['受迫振动', '共振']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稳定后四个摆的周期大小$$T_{c} < T_{a}=T_{d} < T_{b}$$
B.稳定后四个摆的振幅一样大
C.稳定后$${{a}}$$摆的振幅最大
D.$${{d}}$$摆摆动过程中振幅保持不变
6、['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受迫振动', '共振']正确率60.0%svg异常
A
A.工作中,树干的振动频率等于采摘振动头的振动频率
B.采摘振动头振动频率越高,则落果的效果越好
C.采摘振动头振动频率越高,则树干的振动幅度越大
D.采摘振动头停止振动,则树干的振动频率逐渐减小
7、['相对论时空观及牛顿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受迫振动', '波的干涉现象', '光的偏振现象及应用']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光速不变原理是: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
B.拍摄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偏振片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C.在受迫振动中,驱动力的频率总是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
D.两列波叠加产生干涉现象,振动加强区域与减弱区域应交替变化
8、['受迫振动']正确率60.0%受迫振动是在周期性策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关于它与策动力的关系,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作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达到稳定后的振动频率一定小于策动力的频率
B.作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达到稳定后的振动周期一定等于策动力的周期
C.作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达到稳定后的振幅与策动力的周期无关
D.作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达到稳定后的振周期与策动力的周期无关
9、['受迫振动', '共振', '单摆']正确率80.0%$${{A}}$$、$${{B}}$$两个单摆,$${{A}}$$摆的固有频率为$${{f}}$$,$${{B}}$$摆的固有频率为$${{4}{f}}$$,若让它们在频率为$${{5}{f}}$$的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那么$${{A}}$$、$${{B}}$$两个单摆比较$${{(}{)}}$$
B
A.$${{A}}$$摆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f}}$$
B.$${{B}}$$摆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5}{f}}$$
C.$${{A}}$$摆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5}{f}}$$
D.$${{B}}$$摆的振幅较大,振动频率为$${{4}{f}}$$
10、['受迫振动', '共振']正确率80.0%svg异常
C
A.此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约为$$0. 2 5 H z$$
B.此振动系统的振动频率约为$${{3}{H}{z}}$$
C.若圆盘匀速转动的周期减小,系统的振动频率变大
D.若圆盘匀速转动的周期增大,共振曲线的峰值将向左移动
1. 受迫振动的振幅在驱动力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达到最大。由表格数据可知,振幅在驱动力频率为 $$50Hz$$ 时最大($$27.2cm$$),因此该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最接近 $$50Hz$$。正确答案为 B。
2. 丝网的振动属于受迫振动,其稳定后的频率由驱动力(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决定,故选项 A 正确。当驱动力频率等于丝网固有频率($$200Hz$$)时,振幅最大,此时周期为 $$T = \frac{1}{f} = 0.005s$$,与选项 C 的 $$0.002s$$(即 $$500Hz$$)不符,故选项 C 错误。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选项 B 错误。即使驱动力频率低于固有频率,丝网仍会振动,只是振幅较小,选项 D 错误。正确答案为 A。
3. 受迫振动的振幅在驱动力频率接近固有频率时增大,远离时减小。由于 $$f_A < f_B$$,当驱动力频率 $$f$$ 逐渐增大时:
- 若 $$f$$ 从低频开始增大,$$A_1$$ 先增大后减小(当 $$f$$ 接近 $$f_A$$ 时),而 $$A_2$$ 可能一直增大(若 $$f$$ 尚未接近 $$f_B$$)。
- 若 $$f$$ 继续增大超过 $$f_A$$,$$A_1$$ 减小,而 $$A_2$$ 可能继续增大(当 $$f$$ 接近 $$f_B$$ 时)。
因此,可能出现 $$A_1$$ 减小而 $$A_2$$ 增大的情况,但不可能出现 $$A_1$$ 和 $$A_2$$ 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的情况。正确答案为 D。
4. 车身上下振动的频率与通过减速带的速度相关。当车速为 $$30km/h = \frac{25}{3}m/s$$ 时,若减速带间距为 $$d$$,则振动频率为 $$f = \frac{v}{d}$$。题目未给出 $$d$$,但选项 A 的 $$2Hz$$ 可能为特定条件下的计算结果,暂不判断其正误。共振发生时振幅最大,此时车速需满足 $$f_{\text{驱动}} = f_{\text{固有}}$$。若 $$7.2km/h = 2m/s$$ 时满足共振条件,则选项 D 正确。选项 B 和 C 未考虑共振的特定条件,表述不严谨。最可能正确答案为 D。
5. 受迫振动中,摆的稳定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但振幅与固有频率和驱动力频率的接近程度有关。若 $$a$$ 摆的固有频率与驱动力频率最接近,则其振幅最大。选项 C 正确。稳定后各摆的周期相同(由驱动力决定),故选项 A 错误。振幅与固有频率相关,不可能相同,选项 B 错误。$$d$$ 摆为受迫振动,振幅由驱动力频率决定,选项 D 错误。正确答案为 C。
6. 树干振动为受迫振动,其稳定频率等于采摘振动头的驱动频率,选项 A 正确。落果效果和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需满足共振条件,并非频率越高越好,选项 B 和 C 错误。驱动力停止后,树干振动频率逐渐回归固有频率,选项 D 错误。正确答案为 A。
7. 光速不变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选项 A 正确。偏振片用于减少反射光而非增加透射光强度,选项 B 错误。受迫振动的稳定频率等于驱动力频率,而非固有频率,选项 C 错误。干涉现象中加强区和减弱区位置固定,选项 D 错误。正确答案为 A。
8. 受迫振动稳定后的频率和周期与驱动力相同,选项 B 正确,选项 A 和 D 错误。振幅与驱动力频率和固有频率的接近程度相关,选项 C 错误。正确答案为 B。
9. 受迫振动的稳定频率等于驱动力频率($$5f$$),而振幅与固有频率和驱动力频率的接近程度相关。$$B$$ 摆的固有频率($$4f$$)更接近 $$5f$$,因此振幅更大。正确答案为 B。
10. 共振曲线的峰值对应系统固有频率。若图中峰值位于 $$0.25Hz$$,则选项 A 正确。振动频率由驱动力决定,若驱动力频率为 $$3Hz$$,则选项 B 正确。驱动力周期减小会导致频率增大,选项 C 正确。共振曲线峰值位置由固有频率决定,与驱动力无关,选项 D 错误。最可能正确答案为 A、B、C(需结合具体图形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