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关于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A.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B.在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使用了微元法
C.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使用了等效替代法
D.用质点代替物体,应用了等效替代法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误差与有效数字', '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
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C.本实验$${{m}_{2}}$$应远大于$${{m}_{1}}$$
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frac{1} {m_{1}}$$图象
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质点',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正确率60.0%物理学中有很多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微元法$${{”}}$$等.关于物理学方法的使用,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B
A.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B.引入质点的概念,用到了$${{“}}$$微元法$${{”}}$$
C.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用到了$${{“}}$$微元法$${{”}}$$
D.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到了科学假设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4、['探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 '库仑的实验---静电力常量',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图$${{1}}$$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B.图$${{2}}$$中: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实验中,为计算弹簧弹力所做的功
C.图$${{3}}$$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D.图$${{4}}$$中:利用库仑扭秤测定静电力常数
5、['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正确率80.0%svg异常
A.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需采用的思想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B.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需采用的思想方法是等效替换法
C.物体的质量为$${{0}{.}{7}}$$千克
D.直线没有通过原点,说明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
6、['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使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尽可能与小车质量相等
B.用刻度尺测量两小车通过的位移,通过比较位移来得知加速度大小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C.在两小盘内及两小车内分别放置相同质量的砝码进行实验
D.在两小盘内放置相同质量的砝码,在两小车内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进行实验
7、['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正确率40.0%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为直观判断加速度$${{a}}$$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应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是()
C
A.$${{a}}$$一$${{m}}$$图象
B.$${{a}}$$一$${{m}^{2}}$$图象
C.$${{a}}$$一$$\frac{1} {m}$$图象
D.$${{a}}$$一$$\frac{1} {m^{2}}$$图象
8、['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正确率60.0%在探究$${{“}}$$探究加速度$${{a}}$$与力$${{F}}$$和质量$${{m}}$$的关系$${{”}}$$实验时需要平衡摩擦力,正确的操作是()
C
A.把砝码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小车拖着纸带并开启打点计时器开始运动
B.不能把砝码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小车不用拖着纸带开始运动
C.不能把砝码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小车拖着纸带并开启打点计时器开始运动
D.把砝码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小车不用拖着纸带开始运动
9、['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正确率60.0%svg异常
B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与水平面的材料有关
10、['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物理学史、物理常识、研究方法']正确率80.0%为了探究力$${、}$$质量与加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可以先在物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究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力之间的关系;再在物体受力一定的情况下,探究物体的加速度跟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物理学中常用的()
B
A.提出假说的方法
B.控制变量的方法
C.等效替代的方法
D.推理类比的方法
1. 选项D错误。用质点代替物体是理想化模型法,而非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替换(如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而理想化模型法是为了简化问题而忽略次要因素(如质点)。
2. 选项B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以保证纸带上能记录完整的运动过程。选项A错误,平衡摩擦力只需调整斜面倾角,与小车质量无关;选项C正确,需满足$$m_2 \gg m_1$$以忽略砝码盘加速度的影响;选项D正确,作$$a-\frac{1}{m_1}$$图象可线性化关系。
3. 选项B不恰当。引入质点用的是理想化模型法,而非“微元法”。微元法是将过程分割为无限小单元再积分(如推导位移公式),而质点是忽略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抽象模型。
4. 图1(缺图描述)通常对应合力探究(等效替代法);图2可能涉及弹力功的微元累加;图3为控制变量法研究加速度;图4的库仑扭秤使用微小形变放大测量。需具体图示判断,但D选项的扭秤实验通常归类于放大法。
5. 选项B错误。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需用控制变量法(A正确)。等效替代法不适用此场景。选项C和D需结合数据判断,若直线未过原点可能因未平衡摩擦力(D可能正确)。
6. 选项A错误。砝码质量应远小于小车质量以减少系统误差。选项B正确,通过位移比($$x=\frac{1}{2}at^2$$)可间接比较加速度;选项C和D为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需根据实验设计选择。
7. 选项C正确。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作$$a-\frac{1}{m}$$图象可得到直线,更直观反映关系。其他选项的幂次关系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线性化要求。
8. 选项C正确。平衡摩擦力时需不挂砝码盘(避免额外力干扰),且拖动纸带并通过打点计时器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摩擦力完全平衡)。其他选项或遗漏纸带,或错误连接砝码盘。
9. 选项B正确。平衡摩擦力时调整斜面倾角使$$mg\sin\theta=\mu mg\cos\theta$$,质量$$m$$被约去,故改变质量不影响平衡条件。仅与倾角和动摩擦因数有关。
10. 选项B正确。控制变量法是通过固定其他变量,逐一研究目标变量关系的方法,符合题目描述的“先固定质量研究力,再固定力研究质量”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