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高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6]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的华章,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即遭遇忧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讽“离骚”意为“离别的忧愁”。
关于“离骚”的解释学术界还有多种,但以上两种解释影响较大。
考虑到因司马迁距屈原的年代最近,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其中的因此,以司马迁的说法为最佳。
《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理想和遭遇有自传性质。
司马迁在解说《离骚》的起因时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患之作,并且具有讽谏
《离骚》前八句中,屈对自己的楚贵族血统,以经历,感到非常自豪。
这些叙述显示了屈原对宗族的依恋和热爱,也暗示了自己对楚民族的责任感。
为了使自己能有为于楚国,他还不懈地学习、磨练,加强自身的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楚王的动摇,使得屈原蒙冤受屈,理想难以实现。
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焦虑之情。
屈原在诗中反复地诚,以及对楚国前程的担忧,他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他严厉地批判了那些妒贤误国的奸佞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又何芳之能祗。
”显示了屈原对楚国奸臣弄权的黑暗中劝戒楚王学习圣贤,亲贤臣而疏小人,并反复列举前代君王的经验教训,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商,循绳墨而不颇”,因此,分清忠奸是国君最重的享乐,则必然导对黑暗的现实的深深反思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理想,宁死不改初衷,显示了坚贞不屈的品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此,《离骚》中实际蕴涵了屈原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悲愤之情。
《离骚》后半部,屈原描写了自己的两次壮丽的神游和一次遍求神女的经历。
第一次神游在历经了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等多处神界,终于来到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宣告了这次神游的失败。
但屈原并不因此而屈服,而是转而追求地上的神女。
但不是由于理媒无能,就是因为神女品行有缺,求女亦归于徒劳。
一般认为这次神游和求女,象征着屈原在楚国漫长而失败的努力过程,象征着楚国普遍的黑暗,使得屈原的理想最终不能实现。
在第二次神游前,屈原因自身处境困窘而求占于“灵氛”,“灵氛”对他说:“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鼓励他远离楚国,去他国寻找自己的前程。
这也是战国士人寻求出路的常用方法,对屈原也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屈原开始了自己的远逝历程,在众多神仙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浪漫威风的神游,来到“皇之赫戏”。
眼看就要达到光明之所在,由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目睹故国,人马俱怀而不忍离去。
这次神游则象征着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追求“两美必合”的政治前途【注:关于《离骚》求女,主要有以下数种说法:1,喻求贤臣、贤士。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持此说。
2,喻求贤君。
宋代朱熹《楚辞集注》持此说。
3,喻求贤后。
明末清初钱澄之《屈诂》持此说。
4,喻理想的政治。
汪瑗《楚辞集解》持此说。
此外在现代还有游国恩的“女性中心说”(《楚辞论文集》下卷)、李嘉言的喻求善美(《屈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一辑)等】,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
这些情节,反映了屈原身处绝境,仍坚持不懈,为追求理想而“上下求索”的漫漫艰难历程。
《离骚》形象地再现了屈原高洁执着的人格形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以芳草来修饰自己,既象征着屈原勤勉自励、独善其身的努力,也透露出屈原对自己光彩夺目、芬芳四溢而又苏世独立的人格力量的自信。
这种人格自信也同样表现在后半段飞升神游的描写中: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旗,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突出,光辉灿烂。
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和骄傲,表现了对世俗世界的蔑视。
这种自信鼓励着屈原在逆境中不改初衷,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宗国的命运。
屈原自知前途艰难,但仍然勤勉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身在疏远之中,屈原仍能对楚王及其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直言进谏虽然会给屈原带来危险,但屈原不惜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句子展示了屈原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非常突出。
屈原品行高洁,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人格形象十分突出,对后世士大夫有着很大的影响。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奇葩,在艺术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离骚》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
《离骚》是楚文化的产物,楚文化中既有神奇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又有美丽独特的地方风物,感情热烈奔放,想象奇幻优美。
这些文化特征赋予《离骚》以极其绚丽夺目的光彩。
屈原在《离骚》中的神奇的装束,还有那一次次天神簇拥的飞升和求女,画面都极为壮观,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外,激动人心。
《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所谓楚语楚声,即指“些、只、羌、 、謇、纷、 、 ”这些方言词语,楚声则指“顿挫悲壮,或韵或否”的韵调。
这些方言楚声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性特征。
其次,《离骚》以娴熟瑰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
王逸评论《离骚》时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认为《离骚》以香草美人来象征人格和君臣关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一般说来,香草通常被屈原用来比喻或象征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等。
而美人意象大多是屈原自拟,用以向楚王陈述忠爱之心和被遗弃的哀怨,即用婚姻爱情来象征君臣关系,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写楚王毁弃婚约,“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写遭小人嫉害。
用爱情失败和被离弃的痛苦来象征君臣乖违的事实,使得诗歌有着更深厚浓郁的抒情意味,更加忧怨悲愤。
《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意象,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了一个浪漫而悲怨的抒情的情境,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再次,《离骚》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楚句式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它往往是在四言或六言句式中增加一个语助词“兮”字,就构成了五言或七言句式,显得委婉绵。
新的诗歌形式,对塑造复杂的艺术形象,抒发更加幽深、激烈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之表达长,更富有表现力。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2的作文有哪些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读本几篇文章的主旨!(急)
高一语文读本《清塘荷韵》《垂钓》《牡丹的拒绝》《未有天才之前》《上海的弄堂》《罗马的旗帜》求主旨!!谢谢!!... 高一语文读本
《清塘荷韵》
《垂钓》
《牡丹的拒绝》
《未有天才之前》
《上海的弄堂》
《罗马的旗帜》
求主旨!!谢谢!! 展开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宾语前置句顿号、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活用句。拜托帮帮我!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中含“曦”的诗句有哪些?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习题三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展开
高一语文必修的诗句和文言文有哪些?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随笔300字?感悟父爱
高一语文随笔300字感悟父爱... 高一语文随笔300字 感悟父爱 展开
高一语文《雨巷》戴望舒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