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注意三大要点,从而准确作答。
关键词:把握主旨 关键词句 筛选组合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
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要深入品味作品题目的内含,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标题是作品的文眼,它或多或少地给以读者一定的信息或思考和暗示,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得把他们挖掘出来,为我们理解所用,这样可以化解我们理解的难度。
如2006年江西高考卷阅读材料车子恺的《杨柳》,看到“杨柳”这个标题我们就能确定这是一篇咏物散文,而咏物散文的解读关键就是分析所托之物的特点和所言志的指向。
而且我们可以联想该物的生物特点去理解把握,这样我们阅读的信息指向就明确了,把握主旨的难度就大大降低。
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
只要抓住文中所表现出的杨柳的特点并把握作者对它的态度。
就能准确地把握散文的主题是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商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作者在俗名利的人生态度。
又如2007年山东温情》,标题“温情”就饱含了作者的深情,特别是“灯火的温情”,不免让人联想起人间的温暖,主题也许与此有关,由此作品的主题可见端倪了。
其实这篇作品的主题就是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句,尤其注意段首、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 如2006年江西卷的《杨标题后,再通读全文。
在通读全文时只要我们抓住了文中“我喜欢”、“我爱”、“我要赞美”等词语和文章中“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我赞美杨柳美丽”等句子。
就能快速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又如2007年山东高考《灯火的温情》的最后一段:“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
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
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
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这几句鲜明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主题。
只要我们考生注意从这些方面去解读,就能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
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如2006年江西卷18小题:“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的花木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其实我们拿到这道题一分析就知道,命题者出题的意图是分析作者写一般花木的目的。
其实作者是为了和杨柳形成对比,批判,一般花木的一心向上而却忘本,不知感恩。
而且“矛盾吗”提问本身就做了暗示“不矛盾”,其实就是要对它进行两面分析。
所以说我们在解答试题时要注意敏锐的捕捉答题信息。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在阅读中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 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 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
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
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
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 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地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
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 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如2007年山东卷19小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问题指向很鲜明,其实就是要我们分析开头段在全文表现主题上有何作用。
我们为此就得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思考,关键要考虑主题。
只要我们这样进行有效分析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总之,大阅读是我们考生的一个难点,但只要我们注意去化解,难点也会成为我们学业的垫脚石。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中语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