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递减。
(3)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具有的,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6、7、8为夏季,9、10、11为,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纵波、横波)的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水圈和。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和】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能量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的类型有褶皱(和)和(地垒和)。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和);(、蘑菇)、(沙丘)。
3、:、、、、、。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板块碰撞处,常形成、。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吸收的很少。
②: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 ①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的) ②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撒哈拉水、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的沙漠、澳大利亚) ③: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在南半球左偏成。
(2): ④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形成温带。
(、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新西兰等) (3)高纬: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系统(冷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 (1)类型:间大循环(大循环)、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 (1)类型:按分风海流、、;按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的--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寒流起到降温、作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的的形成都与沿岸的和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与的交汇处。
△--与的交汇处。
△--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上升补偿流使上泛,带来深海的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扩大。
④对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
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貌、、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西北--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和沙漠,稀少,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 (1)从赤道到两极的():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带、带。
(2)从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草原带-带 (3)的垂直地域分异:在地区,随着的变化,从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很大,从而形成了。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上反映出来:地区,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分布。
例如:我国的、城市的分布。
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联系和节省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
2、地形对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人类直接从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None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地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