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洋资源 ( 1 )海洋渔业的形成和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 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 100 图 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 2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 、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 、油气 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 3 )海洋空间的利用(图 4.9 ) ( 4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 5 )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 1 )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 (表 4.4 )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 2 )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 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 1 )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洲东海岸, 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 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 2 )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 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 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 3 )干旱 ( 4 )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 1 )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 倍, 3 级以下为微震, 5 级以上为 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 2 )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 3 )滑坡和泥石流 ( 4 )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 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 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 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 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 造 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 4 )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 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 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 ,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 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影响。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地理的所有知识点 必修1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