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
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
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
(见地球内部构造)。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
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1]。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 2不包括,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
软流圈呈低震波速度,而其震波吸收率较高,而可。
此层圈可能有对流(Convection)现象,因此称之为软流圈。
此层圈具有活动性(Mobility),因此亦oneofMobility)。
此圈内可能有岩浆。
此圈为地壳均衡(Isostasy)之调整带。
软流圈相当于上部地幔(UpperMantle)。
3 是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1.先计算纬度:纬度只与日期有关 3月21直射北回归线 6月22直射赤道 9月23直射南回归线 12月24直射赤道 2.计算经度:经度只与时间点有关 比如北京(东八区)时间 正午(12点)太阳一定直射东八区 2计算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只需知道哪里的正午太高度角的公式:H=90-|所是这种题目一般都会出二分、二至日的时刻,即3月21日,9月23日直射赤道,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
另外就是经度,只需知道哪里处于12点(利用时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推出此时哪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这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一些我不懂的知识点,要会考,没办法, ①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有例题最好 ②大气的受热过程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分别是什么在起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的对象各是什么) ④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其特点和影响下的天气 ⑤海洋表层盐度和温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暂时就这么多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