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及其的,出现现象。
②北半球,太阳直射南半球,北,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具有的,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6、7、8为夏季,9、10、11为,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
【第二章中的和】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地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