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高中知识点

集合A=﹛x|x2-(a+3)x+3a=0﹜,B=﹛x|x2-5x+4=0﹜,集合A∪B中所有元素之和为8,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

格物自测!为高考,从高一就准备自己的知识点储备!
2024-05-03
集合A=﹛x|x2-(a+3)x+3a=0﹜,B=﹛x|x2-5x+4=0﹜,集合A∪B中所有元素之和为8,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集合) 一.课标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命题走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具体题型估计为:(1)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三.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或B包含A),记作A B(或 );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 B且B A,则称A等于B,记作A=B;若A B且A≠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 B; (2)简单性质:1)A A;2) A;3)若A B,B C,则A C;4)若集合A是n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有2n个子集(其中2n-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2)若S是一个集合,A S,则, = 称S中子集A的补集; (3)简单性质:1) ( )=A;2) S= , =S. 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交集 .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的简单性质: (1) (2) (3) (4) ; (5) (A∩B)=( A)∪( B), (A∪B)=( A)∩( B). 四.典例解析 题型1:集合的概念 例1.设集合 ,若 , 由于 中 只能取到所有的奇数,而 中18为偶数.则 . 例2.设集合P={m|-1<m≤0 ,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 ,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P Q 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对m分类: ①m=0时,-4<0恒成立; ②m<0时,需Δ=(4m)2-4×m×(-4)<0,解得m<0. 综合①②知m≤0, ∴Q={m∈R|m≤0}.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了分类讨论的思想.集合 中含有参数m,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不能忽略m=0的情况. 题型2:集合的性质 例3.(2000广东,1)已知集合A={1,2,3,4},那么A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点评:该题考察集合子集个数公式.注意求真子集时千万不要忘记空集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同时,A不是A的真子集. 变式题:同时满足条件:① ②若 ,这样的集合M有多少个,举出这些集合来. 答案:这样的集合M有8个. 例4.已知全集 ,A={1, }如果 ,则这样的实数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 ∴ ,即 =0,解得 当 时, ,为A中元素; 当 时, 当 时, ∴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 或 . 另法:∵ ∴ , ∴ =0且 ∴ 或 .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性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当 时, ”不能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 是两层含义: . 变式题:已知集合 , , ,求 由 可知, (1) ,或(2) 解(1)得 , 解(2)得 , 又因为当 时, 与题意不符,所以, . 题型3:集合的运算 例6.(06安徽理,1)设集合 , ,则 等于( ) , ,所以 . 题型4:图解法解集合问题 例7.(2003上海春,5)已知集合A={x||x|≤2,x∈R},B={x|x≥a},且A B,则实数a 图 的取值范围是____ _. ∵A={x|-2≤x≤2},B={x|x≥a},又A B,利用数轴上覆盖关系:如图所示,因此有a≤-2. 例8.(1996全国理,1)已知全集I=N*,集合A={x|x=2n,n∈N*},B={x|x=4n,n∈N},则I=A∪( B ) 方法一: A中元素是非2的倍数的自然数, B中元素是非4的倍数的自然数,显然,只有C选项正确. 图 方法二:因A={2,4,6,8…},B={4,8,12,16,…},所以 B={1,2,3,5,6,7,9…},所以I=A∪ B,故答案为C. 方法三:因B A,所以( )A ( )B,( )A∩( B)= A,故I=A∪( A)=A∪( B). 方法四:根据题意,我们画出Venn图来解,易知B A,如图:可以清楚看到I=A∪( B)是成立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集合概念和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用无限集考查,提高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题型5:集合的应用 例9.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 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赞成A的人数为50× =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 +1,赞成A而不赞成B的人数为30-x,赞成B而不赞成A的人数为33-x.依题意(30-x)+(33-x)+x+( +1)=50,解得x=21.所以对A、B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 点评:在集合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例10.求1到200这2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自然数共有多少个? 如图先画出Venn图,不难看出不符合条件 的数共有(200÷2)+(200÷3)+(200÷5) -(200÷10)-(200÷6)-(200÷15) +(200÷30)=146 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146=54(个) 点评:分析200个数分为两类,即满足题设条件的和不满足题设条件的两大类,而不满足条件的这一类标准明确而简单,可考虑用扣除法. 题型7:集合综合题 例11.(1999上海,17)设集合A={x||x-a|<2},B={x| <1},若A B,求实数a范围. 由|x-a|<2,得a-2由 <1,得 <0,即-2因为A B,所以 ,于是0≤a≤1. 点评:这是一道研究集合的包含关系与解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解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12.已知{an}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且不为0,a1和d均为实数,它的前n项和记作Sn,设集合A={(an, )|n∈N*},B={(x,y)| x2-y2=1,x,y∈R}.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B至多有一个元素;(3)当a1≠0时,一定有A∩B≠ . (1)正确;在等差数列{an}中,Sn= ,则 (a1+an),这表明点(an, )的坐标适合方程y (x+a1),于是点(an, )均在直线y= x+ a1上. (2)正确;设(x,y)∈A∩B,则(x,y)中的坐标x,y应是方程组 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得:2a1x+a12=-4(*), 当a1=0时,方程(*)无解,此时A∩B= ; 当a1≠0时,方程(*)只有一个解x= ,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 ,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不正确;取a1=1,d=1,对一切的x∈N*,有an=a1+(n-1)d=n>0, >0,这时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1=1≠0 如果A∩B≠ ,那么据(2)的结论,A∩B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0,y0),而x0= <0,y0= <0,这样的(x0,y0) A,产生矛盾,故a1=1,d=1时A∩B= ,所以a1≠0时,一定有A∩B≠ 是不正确的. 点评:该题融合了集合、数列、直线方程的知识,属于知识交汇题. 变式题:解答下述问题: (Ⅰ)设集合 ,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关键是准确理解 的具体意义,首先要从数学意义上解释 的意义,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的取值范围是 UM={m|m<-2}. (解法三)设 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则二次函数性质知命题又等价于 注意,在解法三中,f(x)的对称轴的位置起了关键作用,否则解答没有这么简单. (Ⅱ)已知两个正整数集合A={a1,a2,a3,a4}, 、B. 分析:命题中的集合是列举法给出的,只需要根据“交、并”的意义及元素的基本性质解决,注意“正整数”这个条件的运用, (Ⅲ) 分析:正确理解 要使 , 由 当k=0时,方程有解 ,不合题意; 当 ① 又由 由 ②, 由①、②得 ∵b为自然数,∴b=2,代入①、②得k=1 点评:这是一组关于集合的“交、并”的常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问题条件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才能由此寻求解决的方法. 五.思维总结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如 、 、 、 、=、 A、∪,∩等等;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① 区别∈与 、 与 、a与{a}、φ与{φ}、{(1,2)}与{1,2}; ② A 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 ,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 -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如 ; ; ; ; ; ; .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⑥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None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集合A=﹛x|x2-(a+3)x+3a=0﹜,B=﹛x|x2-5x+4=0﹜,集合A∪B中所有元素之和为8,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

A﹛0﹜ B﹛0,3﹜ C﹛1,3,4,﹜D﹛0,1,3,4,﹜

高考倒计时 {dede:global.cfg_gktime/}2024年高考时间 6月7日,8日,9日
高中知识点专业其他问题:
高中知识点
相近专业 历年高考分数 高中知识点 高一 测试 计算机 材料 机械 仪器仪表 能源动力 电气 电子信息 自动化 化工与制药 地质 矿业 纺织 轻工 交通运输 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 兵器 核工程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建筑 安全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公安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 土木 水利 测绘 植物生产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 动物生产 动物医学 林学 水产 草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 中药学 法医学 医学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艺术学理论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 设计学 哲学 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经济与贸易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安学 教育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历史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理科学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生物科学 心理学 统计学 高考试题库 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