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A)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进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二、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
(3)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
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者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达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偎,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三、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重庆卷) 观祈雨 李约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
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四、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指“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静,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多做题,多套用,多自己归纳!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请各位语文高手,帮我总结一下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技巧。在网上复制的,也无所谓,不过要详细的。在这里先谢谢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