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和20个左右的虚词词义。
从2004年的各省市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就在这个范围内。
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可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之的。
这里将2004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归纳: 实词——凶、白、诺、箧(全国卷),数、除、市、两(北京卷),胜、夺、沮、更(江苏卷),投、济、虞、尚(辽宁卷),次、节、勒、及(重庆卷),课、属、及、诣(天津卷),徙、敏、谒、窃(广西卷),固、巧、是、多(广东卷),家、坏、知、可(浙江卷),升、和、狎、阴(湖南卷),私、第、弄臣、用事(福建卷),至孝、祷请、访问、行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虚词——而、因、为、以(全国卷),为、若、因、乎(北京卷),之、而、乃、以(江苏卷),乃、与、为、若(辽宁卷),且、所、乃、之(重庆卷),所、其、乃、以(天津卷),之、遂、以、且(广西卷),于、之、则、其(广东卷),其、以、而、乃(浙江卷),以、其、而、于(湖南卷),其、且、所、乃(福建卷),遂、因、以、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不难看出,所考词语,大多是教材中明确要求掌握的,是平时练习中反复出现的,即便少见,如“沮”,放在“人怀异意,以沮新政”这样一个句子中,要推演“沮”即“阻止”之意,也委实不难。
因此,笔者主张,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吟诵精熟,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大阅读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应考策略:三种常规学习方法谈过,再来说说具体的应考策略。
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可用: 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
是表意性质的,、会意、及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
如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
再代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其二,借推求词义。
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实词词义。
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
“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
其三,借对举法推求词义。
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
如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的对举词语“迁”。
“迁秘书省、知县事。
”“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
又如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
“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
“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
其四,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
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进而推求该词词义。
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寿毕,请以剑舞。
”“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门谢罪。
”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
“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考“因”字,常考做和的情况。
从两“因”字后面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再看湖南卷11题中的“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
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动词,而“和睦”为一形容词。
其五,借推求词义。
依靠上下文语境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也是。
我们以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
”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
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其六,借教材推求词义。
最根本的方法,当是联系教材中的,当然,这需要对教材的熟练。
2004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来看都源于教材。
譬如: 广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初中《》中有“敏而好学”句 广西卷) 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广东卷) 当然,还可以从的文言练习材料中收集重要词语。
总之,推求词义应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猜测、比较。
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一定量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如实词、虚词、、文化等)的积淀为前提。
为此,熟悉教材中文言文,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就应试而言,还可以注意一些试题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限于人物传略,其中多有共通处。
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
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如弃市、、、、用事等。
自己多看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从来看,本文仿佛只是在谈如何解决词义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到对文言的人物评价和分析。
其实,只要真正读懂了文言这种语言形式,哪有不能理解出题者对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呢?因为文言的阅读,归根结底,是对语言的理解,而语言的理解,是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中怎样学习语文,有什么语言上的技巧么??不要套话求大神帮助
高中语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