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即水平运动的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及夜半球,表示出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的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的变化、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赤道; 12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 3月21日(节气:春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叫做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B表示古登堡面。
3、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顶部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在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
5、由于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吹、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现象。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 气候特点 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带与交替控制 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 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
其中冷锋在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气温较高, 气压较低, 天气晴朗 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夏季的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风降温) 春季的 暖锋 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 天气晴朗 易出现或雾等天气 气温上升, 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略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冬季的寒潮、的秋高气爽等天气。
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的破坏、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产生、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国家,使其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其中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它们组成了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7是降水,8是,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如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影响。
寒流起降温作用,如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按其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
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
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
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
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
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调水、修建水库等。
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
(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
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由整个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等基本形式。
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起伏、海陆变迁等。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作用、、()、等基本形式。
6、三大类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
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 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
2、褶皱的基本有和两种类型。
其中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
世界著名的、、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
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4、岩层在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两条断层之间的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容易形成和,例如、、等即是如此形成。
5、、我国、日本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6、山岳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和河谷。
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
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比较大。
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
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
原因是:山岳地区的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按照成因可分为、。
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
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流的等组成。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
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低),肥沃,充足。
5、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的,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
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
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环境的各个,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等新功能。
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状态的相应改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以热量变化为,形成由赤道向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
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
当地越低,海拔越高,数目越多,越完整。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地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