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高一

求高一地理必修2的知识点

格物自测!为高考,从高一就准备自己的知识点储备!
求高一地理必修2的知识点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4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 类型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理解+记忆] 读《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上联系,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业 3)信息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工业区、我国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 B、调整工业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C、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
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的、分布[理解记忆]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记忆] 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 国内条件 发达的信贷 ④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 产品:研发费用高; (3)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记忆]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旧金山东南部 (2)气候宜人。
这里属于,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
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
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 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状况和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及其它矿浆。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2、促进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 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 京九 京哈 京广 焦枝—枝柳 宝成—成昆 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第六章 人类与的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课本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实践 1、必然性:[记忆]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途径——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记忆]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开发利用新能源 3、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后果:使人类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会更广阔?:(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3)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求高一下学期的地理知识点。就是必修2。

高一地理知识点

高考倒计时 2025-02-202025年高考时间 6月7日,8日,9日
高一专业其他问题:
高中知识点
相近专业 计算机 材料 机械 仪器仪表 能源动力 电气 电子信息 自动化 化工与制药 地质 矿业 纺织 轻工 交通运输 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 兵器 核工程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建筑 安全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公安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 土木 水利 测绘 植物生产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 动物生产 动物医学 林学 水产 草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 中药学 法医学 医学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艺术学理论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 设计学 哲学 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经济与贸易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安学 教育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历史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理科学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生物科学 心理学 统计学 历年高考分数 高中知识点 高一 高考试题库 测试 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