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农业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行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格物自测!为高考,从高一就准备自己的知识点储备!
2024-05-18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行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研究进展

1.发展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25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从1980-2000年,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9.8%,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2003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但是,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的现象,出现了城乡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的“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在发展中必须注意“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本报告主要阐述近年来中国在发展中所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例如贫富差距、失业上升、教育发展、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社会矛盾等问题,并介绍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2.农业推广目标和作用向纵深发展

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向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当前,应当在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目标团体采取不同的对策,使理论模式的实施在地区间自然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主要指东南沿海一带11个省市区及内地大中城市郊区,这类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和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历史上就有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传统,交通、通讯条件便利,科学文化事业发达,与国际市场有着较广泛的联系。这类地区应当考虑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咨询服务,围绕“三高”农业及推广高新技术的目标,体现其服务内容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综合性,组织方式的多元化且不断扩大非政府组织的比重,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

中国西部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疆域辽阔,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生态条件差,交通及通讯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及生活水平低,乡镇企业也不发达。农业生产水平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农民生活温饱问题尚未全面解决。这类地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同时要改善其他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条件。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对这类农民团体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时应当充分理解他们采用技术及其它信息的心理心态。在推广模式的选择上,近期应体现以国家扶持的无偿服务形式为主,加强示范效应、信息传播及适当的行政干预,关键是要在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过程中树立推广机构和人员良好形象,使推广的技术和信息能迅速有效地促进农民致富。

中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交通及通讯设施在全国都处于中等水平,其资源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很大,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第二、三产业都有条件支持农业的发展。这类地区农技推广模式的选择应突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方式,例如,在对河南省农民不同收入水平下推广模式的选择分布中发现: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处于增长趋势的模式有咨询服务模式、信息传播模式、培训推广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等;而行政干预型的推广模式,其采用率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处于减少的趋势。因此,在这类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的组合模式。

3.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作用日益重要

在农村小康建设或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城镇(市)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民知识化为其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个方面入手。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不同区划(农区、牧区等)应有不同的建设发展规划。农村发展规划属于区域现代化规划范畴,并非了解情况和知道需要就可以很好完成,还必须有专业规划人员的有力参与,将规划知识和理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符合区域实际、适应发展目标、可以分步实施和便于操作落实的规划蓝图。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区域发展等学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和作用,按照《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和《中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框架》要求,在省、市(地)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和完成乡(镇)、村级发展规划,做农村现代化即农村小康建设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4.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我国的耕地、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不足世界总量的15%、12%、17%和5%,比美国、印度、日本、印尼和俄罗斯等世界人口大国占有量低1—20个百分点。由于受技术、资金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单位GDP能耗、水耗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减少,局部地区已经超出极限。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十分堪忧。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水环境容量,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的降低,又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物SO2的排放量已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环境容量的66.3%。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亦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在一些地方仍在加剧。

未来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环境质量要达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平,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压力。如果不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我们的国家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优先领域。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经验,其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其次是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和地区差别。其基本内涵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平衡;逐步把我国农业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利用、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

1988年FAO理事会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包括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能被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能够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遗传资源,并且不会导致环境退化,在技术使用上要实用适当,经济上要可行,而且能被社会所接受。发达国家的任务是控制生产过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重点是强调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中国的紧迫任务是确保农产品供给稳定,大力解决温饱和贫困问题,尽量作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农村可持续发展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要素,所谓软件是指外部环境,尤其是人们的观念、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和机制;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特别是对常规农业技术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我国北方寒地、半干旱以及农牧交替地带的旱农耕作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生态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恶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现阶段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技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技术应面向农业生产持续性、农村经济持续性及资源环境持续性的有序发展。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发现与技术发明本身,只有当知识与技术成功地与资源配置联系起来,并在商业化过程中能够带来递增效益时,技术创新才能成为一个现实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系统,主要技术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是宏观调控技术系统,由生态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技术构成;第二是高新技术在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由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核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现代微生物技术来构成;第三是综合配套技术,由作物间合理配置技术、农、林、牧、经合理配置技术、生物能高效转化技术、保持耕作技术、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等构成。以上亟需适应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建立完善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体系,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服务。

5.关注性别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综合协调发展

目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分析和实践“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性别与发展”问题也成为了和“环境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相并列的当今世界发展的中心议题。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而其中妇女又占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半边天”绝不仅仅是口号而已,在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妇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们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工作、农村社会活动和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广大农村妇女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广大农村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与其作用、贡献相比仍然是不相称的。而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因此农村妇女的经济、教育、健康、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的改善,以及他们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所以开展农村妇女问题的研究并加以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全球有关妇女地位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的领域和更新的阶段。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就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承诺。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的生活与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条件是否得到了重大的改善?根据世界上常用的衡量妇女地位的七项指标来判断(即妇女就业率、对待男女婴的态度、男女青少年入学比例、男女青年就业比例、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岗位上的职务比例、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妇女个人财产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比例),我国除了妇女就业率为世界首位(56%)之外,其他六项指标均不理想;若按这些指标综合衡量,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的地位仅排在第132位。可见,虽然妇女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社会各界的注意,但是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妇女在当前社会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而占80%的农村妇女又处于弱势中的弱势。

当人们用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农村妇女地位时,深感妇女地位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就业、收入、资源利用、政治和社会参与、家庭性别角色等方面。因此,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关注宏观政策,优化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将性别公正纳入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3000万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全球贫困大幅度减少在许多方面归因于中国经济神奇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1.5亿,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贫困人口反而会增加2000多万人。

中国的贫困问题面临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挑战。根据2000-2001年亚洲发展银行组织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课题研究,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约1480万人。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公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3%左右。

但是,中国的贫困线标准相对较低,各地贫困线标准各异。根据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支出不足1美元(按照1985年美元价格计算出的购买力平均价)标准定义绝对贫困,我国确定贫困人口标准的基本尺度是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06元(1985年)计算,中国的农村贫困线相当于国际贫困线的60%左右,所以,贫困线的标准相对较低。中国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分别制定了各地区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相互之间差距也非常之大。比如,目前,按照中国关于“贫困线”的标准,人均年收入只要达到625元即可算脱贫,但是,广东省拟定的“贫困线”则在1000元。

农村区域贫困问题虽然得到比较大的解决,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资源条件贫乏地区仍然处于比较严重的贫困状态。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2622元仍然低于国际公认的贫困线(每年365美元)。近些年,农村地区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同时,由于现阶段中国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在各种突发事件面前都会出现大量重新返贫的贫困人口。

城市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地区虽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因所在企业效益不佳,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倒闭而收入下降;因就业能力低,再就业率不高导致;因劳动和社会保障未能落实所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失业养老金等未能按时足额发放;因家庭成员患病或残疾所致和教育费用膨胀过快而入不敷出的。此外,城市拆迁致贫、流浪乞讨贫困等问题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也日益突出。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反贫困任务的艰巨性。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要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和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 None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四川理工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介绍

了解详细信息请到河蟹论坛哈 百度一下:我就要横着走 就出来了 四川理工学院学生论坛 农村区域发展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知识,能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理财学基础、西方经济学、

谁能介绍一下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国际发展方向专业

谁能介绍一下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国际发展方向专业

专业前景 发展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为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退化、贫困、机会不公平等传统学科无法独立应对的难题,所形成的多视角、宏微观结合、整体性、综合性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指导和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研究、实践与政策制定。农村区域发展是发展学科的重要分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应用和本土化,已经在我国的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必将

如何区分公共事业管理文化和公共政治文化

如何区分公共事业管理文化和公共政治文化

“公共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都属于公共管理类,但二者侧重点不同。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

我学的是公共事业管理,考什么证比较有用?

我学的是公共事业管理,考什么证比较有用?

8月23日 21:42 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79.53% 热门分析:我国未来的国家管理机构队伍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本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队伍,能提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 就业前景: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

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出来从事什么好呢?都说易从政,那从那方面入手呢,茫然中……

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出来从事什么好呢?都说易从政,那从那方面入手呢,茫然中……

这个专业相当的垃圾,不要指望从政什么的额,报考的时候压根就报不上去请问各位友人四川农业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好吗…好,四川地区农村发展落后,你学习这个专业可就地就业。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招文科生吗,是纯理科专业吗 这个专业本来就是偏文科的。这个专业分为国内和国外方向 。进校后会选拔一些同学组

考研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没

考研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没

农村与区域发展是农学一级学科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二级学科。农业推广硕士其他二级学科包括作物、园艺、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养殖、草业、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加工与安全、设施农业、种业等。农村与区域发展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

高考倒计时 {dede:global.cfg_gktime/}2024年高考时间 6月7日,8日,9日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其他问题:
高中知识点
相近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