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高一

高中语文排列句子的技巧

格物自测!为高考,从高一就准备自己的知识点储备!
高中语文排列句子的技巧
语序排列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连贯能力。
快速准确地解答语序排列题,其方法有六种: 一. 线索法 记叙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
线索可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迁、情感的波动等方面去寻找。
一段打乱了顺序的句子,只要理清其线索,重新理顺就不难了。
例如:(1)“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
(2)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
(3)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
(4)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5)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
(6)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微明→露出阳光;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启碇→进入瞿塘峡。
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2)(1)(4)(3)(5)(6)。
二. 顺序法 说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空间、程序等,可依此顺序重新排列打乱了的一组句子。
例如: (1)1677年,我国茶花由英国医生甘宁引种,开始传播到欧洲。
(2)于是,我国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
(3)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
(4)茶花原产于我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了。
(5)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人傅礼士又从云南采集茶花种子回国,尔后又被移植到美国。
解析:运用顺序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4)(1)(5)(3)(2)。
三. 结构法 议论性语段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等(说明性文段也有这些结构特点)。
排列语序时,可依其结构规律进行。
例如: (1)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
(2)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关系呢? (3)论点是为论据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4)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
(5)如果不一致,论据就成为文章的累赘,阻塞文章的思路。
(6)论据靠不住,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
(7)可见,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解析:观察语段,用结构法解此题,(2)和(7)为首尾句,结构明显是总分总式。
分析余下五句,(1)(3)一组,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1)后(3);(4)(6)一组,谈论据可靠与否对论点的影响,先正后反,即先(4)后(6),且应先(1)(3)后(4)(6);(5)有“一致”一词紧承(3)。
可见,答案为(2)(1)(3)(5)(4)(6)(7)。
四. 首尾词语法 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连接,像铁链一样相互承接下来,据此可给句子排序。
还可以通过找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等语言标志,并以此作为连接上下句的语言链,就可以正确排列语序。
例如:(1)“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2)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
(3)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4)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5)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解析:用首尾词语法解:(1)有“语文”与(5)首尾相称,(5)有“语言”与(2)相承,顺序为(2)(5)(1),而(4)(3)还有“语文”与(1)相承,当跟在(2)(5)(1)后面,据此排为(2)(5)(1)(4)(3)。
五. 话题法 一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述知、或论理。
而这个中心话题在语段里,不可能没有其意义规律。
因此,可以找出这个中心话题,发现其意义规律,从而正确排列语序。
例如: (1)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
(2)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4)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科学与思维的关系,于是知道(1)句是首句,余下几句的意义规律是按“科学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来排列,所以,应是(1)(3)(2)(4)。
六. 综合法 有些复杂的文段用上述某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可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
运用综合法,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排列句子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促进,是人类有效的交际工具。
(2)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3)语言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一定意义的结合体。
(4)人类有了语言,就用来交流经验和知识,协调生活和劳动,增强了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能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5)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文字。
(6)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人们就能更好地把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
解析:根据首尾词语法:(4)句“促进”;发展”,(5)句开头“随着;发展”紧承上句,(5)句句末“产生了文字”,(6)句开头“有了文字”紧承上句,据此(4)(5)(6)应排在一起。
根据话题法:(2)(3)是同一话题,围绕“语言”说明,(3)句回答“语言是什么”,(2)句回答“语言怎么样”,故应先(3)后(2),一般总是先设置问题,再说明或议论问题,所以应按(3)(2)(4)(5)(6)排列。
由(4)(5)(6)三句可知,语言经历了一个先口头语言后书面语言的过程,时间顺序明显,所以(1)句是对(4)(5)(6)句的小结,应放在最后。
故答案为(3)(2)(4)(5)(6)(1)。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怎么做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啊?特别是表现技巧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技巧

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呵呵,不好意思哈,我最近要参加山东省高中语文作文的复赛,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不想错过,希望路过的学哥学姐、老师朋友能捧捧场,介绍介绍经验,在此万分感谢~(本人该上高一)也... 呵呵,不好意思哈,我最近要参加山东省高中语文作文的复赛,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不想错过,希望路过的学哥学姐、老师朋友能捧捧场,介绍介绍经验,在此万分感谢~(本人该上高一) 也希望大家都支持我哦!呵呵~~~~ 一定要多多提

高考倒计时 2025-02-202025年高考时间 6月7日,8日,9日
高一专业其他问题:
高中知识点
相近专业 计算机 材料 机械 仪器仪表 能源动力 电气 电子信息 自动化 化工与制药 地质 矿业 纺织 轻工 交通运输 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 兵器 核工程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建筑 安全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公安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 土木 水利 测绘 植物生产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 动物生产 动物医学 林学 水产 草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 中药学 法医学 医学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艺术学理论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 设计学 哲学 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经济与贸易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安学 教育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历史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理科学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生物科学 心理学 统计学 历年高考分数 高中知识点 高一 高考试题库 测试 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