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
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
《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
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
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
《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
《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
《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6暴:一pù ①晒。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
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
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 二bào ①猛烈。
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
”②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
”③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
”④凶残,残暴。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⑤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⑥祸患,祸害。
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 7卑: bēi ①低,低下。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
《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⑤以……为卑,轻视。
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⑥衰微,衰落。
《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
”⑦谦词。
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齐全,周详,周到。
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③副词,尽,皆。
《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④充数,充备。
《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⑤防备,准备,预备。
《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⑥设施,措施。
《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
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畔:通叛)②违背,背弃。
《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背对,背后。
《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
)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⑤加倍,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
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
《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②叛逆,背叛。
《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
”(殄:消灭)③谬误,荒谬。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④昏惑,糊涂。
《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
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烂:光亮的样子。
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
些:语气词。
)②覆盖。
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
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
《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⑤介词,被。
表示被动。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
①穿,披。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②分散,散开。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成语有“栉比鳞次”。
[比邻]近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齐等,同等。
《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
《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④勾结。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
)⑤接连,连续。
《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比比]屡屡,处处。
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
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⑦较量。
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等到。
《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
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鄙俗,鄙琐。
《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贱。
《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
”④鄙薄,轻视。
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⑤自谦之词。
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
)[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自我谦称。
表示鄙陋。
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贷币,钱币。
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又为用长柄网捕捉。
《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②完毕,结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竭尽,终尽。
《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④副词,全,都。
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
《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②蔽护,掩护。
《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隐藏,躲避。
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④蒙蔽,受蒙蔽。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⑤总括,概括。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
思无邪:思想纯正。
)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
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
”②弊病,害处。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困乏,疲惫。
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
《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辩论,申辩。
通“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 比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鄙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兵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69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察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从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烛) 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伐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盖) 8通家尚负责。
(亏欠,拖受)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病故,物故(死亡)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中语文老师进。教我点答题技巧。我现在很害怕语文,每次考试都是90多分,选择题一般错5个以上
挑病句我几乎是必错,课外文言文阅读不会,现代文阅读都写得那么抽象,读不懂,答题就瞎蒙,凑字,作文能写45分时间我也用到了,每天90分钟晨读,我60分钟都是读语文的... 挑病句我几乎是必错,课外文言文阅读不会,现代文阅读都写得那么抽象,读不懂,答题就瞎蒙,凑字,作文能写45分 时间我也用到了,每天90分钟晨读,我60分钟都是读语文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