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地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