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北大网络学院有语文课改培训的计划,要我来参与,我想就从评课开始做点工作。
张冬梅是长春希望中学的老师,她主讲的戴望舒的《雨巷》,收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册,是高一第一学期的课。
总的来看,张老师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能较好体现新课标精神。
首先,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的开头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同学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诵,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感受。
接着是同学的发言,谈各自对诗歌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等,大都只是摘取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
老师及时抓住同学们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
这些引导显得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髙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就沉浸到诗作的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讲语文课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以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讲,而且往往是一背景,二词语,三段落大意,四主题归纳这样一类老办法,学生难于产生兴趣。
特别是诗词课,更加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张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路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
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个安条。
课程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受诗作氛围,并不时抓住同学们普遍都能体会到这“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又能够密切结合学生的感受,顺理成章就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一步,重点解说形成诗作“美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
这样,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解“意境之美”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新课标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所谓启发式,很重要一条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讨去逐步加以解决,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很自然得到提高。
张老师这个课就是注重启发式的,课的每一段都不断引发学生感受与思考,是在不断提问与引导中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计划。
其实很有讲究。
所提的问题要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有兴趣油纸伞”这个意象,老师问同学有什么联想,学生想到电视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就是常打着油纸伞的。
老师就顺势让学生从“朴实“、“古老”等方面去体会“油纸伞”这一意象所唤起的感觉。
这里我替张老师补充一点:“油纸伞”其实是比较传统(不宜用“古老”这个词)的日常用具,也比较优雅,很适合《雨巷》的氛围。
不妨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油纸伞”,而换成“塑料雨衣”,那质感不同,味道也就两样,诗味就会失去。
所以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诗美。
张老师的这节课的节奏掌握也比较好,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性质,比较放得开,但又能扣住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但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张老师的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或者应当改进的地方。
我这里结合自己对戴望舒《雨巷》以及现代诗歌的理解,同时考虑到在高中一年级如何讲现代诗,谈一点意见。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中语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