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一、常见发问模式 ◆ 运用了……手法(技巧) ◆ 表达了……(内容)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二、表达技巧分类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反抑后扬) 、虚实、象征、铺垫等 分类 散文 小小说 记叙 顺叙 交待清楚明白 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在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
倒叙 引起悬念 插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 抒情 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 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间接抒情 描写 细描、白描 1.在散文中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
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为) 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3)布局谋篇的技巧 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4)修辞的技巧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反问、设问共8种 三、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叙事抒情 定内容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粗读 散文 定 小说 定结构(线索、 定中心(文章主旨) 精读 写 定特点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审题干,定区位 答题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解。
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
二.明确文体 1旨在景人相通处。
(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马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谈静》《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十年以后》)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
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
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
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
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 题 示 例 2000年高考《长城》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05湖北卷《土地 》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第二人称。
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3分) 《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考 题 示 例 05全国3《张家界》 .……我不习惯这里。
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
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
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
大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
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
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情,火之灵。
自始自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
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
“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大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91全国高考《世间最美的坟墓》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原文)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煦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在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08四川卷 我爱水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考 题 示 例 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05年湖北卷第20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人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
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2)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1、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 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1)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2)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参考答案 (1)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2)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强调时光的飞逝。
对点明本 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05天津卷《看树》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
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
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
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
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参考答案 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 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 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参考答案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04江苏《草堂•诗魂 》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表现手法: 打不下了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我高中语文选择题基础知识部分老是错很多,要怎样做可以迅速提高选择题正确率呢?求解…
高中语文(除作文外)的学习方法。